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传播智慧的火种 ——教师的语言艺术
        ★★★★
【字体:
传播智慧的火种 ——教师的语言艺术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传播智慧的火种 ——教师的语言艺术 zz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要如何更好的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工作呢?必须有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本文仅从讲授的逻辑性、用语的精确性、阐述的互动性、内涵的创造性、方式的启发与多样性几方面探讨这个话题。   

  智慧的火种   

  人类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在现阶段除了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字,这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和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作为智慧和知识载体的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火种,而教师则是盗取着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陈景润的数学成就举世公认,但在神圣的讲坛上却失魂落魄,力不从心,没有将自己的所学清晰地教授给学生,这就是教学语言艺术上的缺憾导致的。而能成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却“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思想成就的代表《论语》之中包含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语言精妙隽永。   

  为师之才到底何以体现呢?教学的语言是要讲技巧与艺术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前提,而表达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词不达意、懵懵懂懂,即使学识高如陈景润,思维赛过华罗庚,也必然功亏一篑。因为连话都讲不顺畅的人是不可能将复杂精深的思维成果成功地传授给别人的。   

  那么,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是什么呢?   

  思维的逻辑性   

  出色的教师的教学语言都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众所周知,课堂上的教学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而“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的”。每门学科都是由“逻辑思维的链条”构建起来的,有自己的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语言的表达没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无论叙述讲解还是分析论证,语言表达都必须是有板有眼、脉络清晰的,环环入扣,井然有序。   

  在教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上,数、理、化等理工科尤为突出。其概念、公式、推演、结论等前因后果和知识递进的逻辑过程来不得一星半点的模糊,必须准确无误,一丝不苟地进行表述。相对而言,史、文、哲等人文学科以及概论类课程的知识结构的逻辑性显得灵活些或跳跃性强些,但教学时仍要把握其内在的条理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的思维逻辑。   

  用语的精确性   

  逻辑性是教学语言思维结构上的宏观特征,而精确性是教学语言构词造句的微观特征。   

  用语精确同样基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所谓精确,一是准确,二是精炼。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第一要求就是准确,否则岂不是天下大乱?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要的概念、观点、定律和原理等的表述,更来不得半点失真和含糊,需要反复推敲所用词汇、句式的意义内涵甚至感情色彩,保证概念传递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教学语言需要显豁凝练、明朗爽快、言简意赅,最忌讳拖泥带水、重复罗嗦,以至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厌烦、抑制、封闭等种种不良心理反射,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教者劳心劳力而无功,学者心烦意乱而无获,就是因为教学语言欠妥。   

  阐述的互动性   

  讲课的最主要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维交流方式。这个缺憾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疲倦,兴奋度急剧降低,甚至昏昏欲睡。因而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必须生动地互动性阐述。具有生动的互动性,才能促进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使学生产生自我主体学习意识。   

  通俗、生活化的语言是教学语言互动的基础。通俗,就会将教者学者间的距离拉近。不通俗的语言存在语言上的障碍,使学生丧失兴趣。通俗即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内涵深刻的专门化学问和内容。要互动,就必须形象。形象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在接受未知事物、新鲜信息时更是如此。人们最乐于接受和最容易接受的信息就是形象化的信息。   

  除了通俗形象之外,互动性还要求讲课应表现出适当的幽默风趣。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制订的《教授法》中就有“说话要明白,风趣”两个要求。风趣正是教学语言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教师讲课要有适当的幽默,能灵活地穿插一些可以引起学生兴奋的材料,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寓教于乐的和谐氛围中;借代、仿词、双关等寓庄于谐的修辞手法亦可活用;有意识地安排两三个“趣味点”,讲些趣闻逸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并与教师同步学习,以讲带学,以学促教,“奇”乐无穷。   

  内涵的创造性   

  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并不仅存在于高超巧妙的表达形式,而且还表现于其深刻的独创性和合理的讲授内涵。这种内涵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本身渊博的知识体系,独特地处理教学内容,并且合理拓展,左右钩连,举一反三。在教学时修正义,传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思索,学会获取知识的法门。“纵横三千世界,不外如是洞玄”。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无刀痕斧凿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之中,心、理双修,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   

  局限在个人所知的世俗圈子里,难免会被同化、庸俗化,这即是社会的进步,又是一种人性尊严的倒退与被侵害。语言的最大功绩和最大的罪过就是:它符号化、概念化了原本丰富多彩、形象多变的世界。因而要在精确与模糊的语言与本质的联系与区别中解决知识的传授是启发性一项非常艰难但一成功则万事皆有的高超智慧。   

  方式的与多样性   

  教师不是把果实塞到学生嘴里,也不是把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得到果实。这就是启发性。   
一条路通向一个目的地吗?不!路有千条万条,目的地多方多向,没有哪一条路从不出差错,也没有哪一条路绝对不通,这就是多样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与多样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掌握获取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学习。   

  展开教学计划、提出相关问题、对学生正确思路加以点拨,而不是照本宣科;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并举例说明,如此这般。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智力、个性多种多样,教学环境、条件也有种种高低好坏的不平衡,教师教学风格、志趣、特长有差别,在具体讲授时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这也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种体现。   

  结束语:   

  教学语言艺术运用之妙就在于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多样多性,启诱相采取变通圆融的教学语言表达,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语言艺术的功能。   
                                                 
                                                苏州科技学院 芦苇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