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课题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课题板书得精妙,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运用多种的板书方法及形成,能呈现出璀璨的教学艺术。浙江邵毅老师对课题板书的十种方法作了论述:
1.局部展示法
这是把课题的词逐渐板示出来的一种形式。通过对课题各词的讲析,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文章主要内容。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以英雄命题的文章。学生回答出刘胡兰、罗盛教、黄继光……然后,教师引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英雄,他就是——邱少云。”(板书)并对邱少云作简要的事迹介绍。教师又指出:“那么,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谁写的呢?”教师边问边板书:“战友”,学生不难说出战友的含义;教师又板书:“我的”。这样,“我的战友邱少云”课题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还叙述:“我们好像看到邱少云的班长在回忆战友邱少云的动人事迹。”这种逐词扩展法不仅解决了词义,还讲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课题及课文以“我”来写邱少云的特点有所了解。
2.比较法
通过课题词序排列不同的比较,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中心和思想感情。有些课题以事情命题,有些课题以文章中心命题,教师充分挖掘课题的内在因素,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了!亲人”的比较,尽管课题字没有变,但由于词序调换,感情不一样。前者先称呼,后表态度;后者先表情感,再称呼,感情更强烈。同样,“友谊”与“伟大的友谊”比较,“伟大的”更点出了友谊的程度。教师通过课题比较,再引导学生读课文,找课文中的中心句,使学生对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深厚友谊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分析法
分析法是课题板书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课题的各个词语分析,使学生明白所写人的时代。如板书“少年闰土”,分析写谁?写闰土;什么时候?少年时。这就指明了课文是写闰土少年时的情况。通过课题各词语的分析,学生就能明白文章的含义。如“可爱的草塘”这个课题,在“可爱”一词下划线,或点上圆点,使学生初步知道作者在赞美草塘,抒发爱草塘之情。通过词语分析,可见写作特点。如,用不同颜色写出“海滨”、“小城”,指出了课文所写的两个部分,并列式文章结构也显现了。通过课题的词语分析,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题的比喻义。如,板书“林海”后,问:“‘林’指什么?”生答:“树林、森林。”再问:“‘海’指什么?”生答:“海洋。”师再引:“课文是写‘树林’和‘海洋’吗?请读课文后告诉老师。”学生读文后能概括出:“林如海洋。”
4.背景介绍法
有些历史性课文,由于时代不同,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况不了解。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介绍一些背景,结合课题的板书,造成一种特殊的氛围。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随录音机里所播放的哀乐作一番导语,作背景介绍,随着讲解的深入,先后出示:“总理、送、十里长街”,完成课题的板书:“十里长街送总理”,并在课题下再补充词语,起说明作用:
又如教《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先介绍有关三国鼎立的概况,引入本故事,结合课题板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求知欲。
5.联系法
有不少文章的题目用“和”字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如《蛇和庄稼》、《我和狮子》、《农夫和蛇》、《蝙蝠和雷达》、《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等。在板书课题后,可抓住“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来导读课文。
6.图题结合法
运用图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有些课题板书前后,出示图画、照片,结合解释,效果比较好。如,先出示长城图,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图。学生说后,教师边板书“长城”,边说:“课文是怎样介绍长城的?请打开课本。”
7.引疑法
学贵有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究文,兴趣浓郁。在课题板书后,用质疑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读文,效果极好。如,先让学生说说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是怎样的。再板书课题“未来的房屋”后,问:“你知道未来的房屋将会是怎样的呢?”又如,板书“新型的玻璃”后,问:“看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这种玻璃为什么新型?新型表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文。
8.情境法
有些课文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从看情境表演中入题。如,教师先让两个学生说悄悄话,再问其他同学:“他们说的是什么话?”学生答后,教师板书“悄悄话”,指出悄悄话是说得很轻的话,只有两个说话的人能听到。再板书“院子里的”,问:“课文写什么地方说悄悄话?”学生答后,再问:“老槐树和小槐树在院子里说些什么悄悄话呢?”引导学生读文。
9.总结性点题法
一般来说,课题板书放在新课开始时,但有时也放在最后点题,起总结概括作用。如说话课《各有各的本领》,课题板书放在最后,先让学生说说老牛、大象、啄木鸟有什么本领,当他们要小猴子当评判,说说谁的本领大时,小猴子说:“你们各有各的本领。”至此,教师再板书课题,并叙述:“今天我们说话训练的内容就是‘各有各的本领’。”板书课题。
10.综合法
有些课题内容多,光用一种方法来解还不够,可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课题板书法,使其课题的出示及内涵充分显露出来。如《将相和》一课的课题板书后,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看课题你认为这是写人还是写事的文章?”用引疑法开头,又用分析法点题,并在“将、相”下面分别写上“廉颇”、“蔺相如”、“和好”,再通过背景介绍,列出“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等词语为副板书,把时代背景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