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多媒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老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众,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而会削弱学生的思考与想象能力。因此,我以为课堂教学要做到"四忌"。一忌:媒体形象代替思维想象;二忌:媒体"动画"代替学生"动手";三忌:"人机"关系代替"师生"关系;四忌:媒体兴趣代替语文兴趣。 现代化教育媒体以其强大的优势,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或看清的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相融,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和许许多多的观摩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学过程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多媒体教学由"配角"变成了"主角",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甚至连按错鼠标或敲错键都会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设制的精美画面、美妙的音乐,以及被层层化解的毫无难度的难点,使学生不必进行艰苦的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接受"知识,如果这样使用多媒教学,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反而会消弱学生的思考与想象能力。因此,我认为,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四忌":一忌:媒体形象代替思维想象我们知道: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学所描绘的情、景、人、物进行再造想象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语感不同,再造想象能力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是先读文字再看画面,还是先看画面再读文字,效果是不一样的。苏教版教材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的山谷里有好多种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一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同学们,还有一种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看画面后老师问:"景色美不美?"学生回答后,老师说:"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另一位老师是这样教的:"还有一种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轻声读读课文"。学生先读文字。然后,老师问:"你喜欢这样的蝴蝶谷吗?"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我喜欢,因为那儿的蝴蝶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非常美丽。""我也喜欢,因为我觉得蝴蝶在空中上下飞舞的样子,一定很美。""五彩缤纷的蝴蝶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真是可爱极了!"这时候老师说:"多么可爱的蝴蝶呀,在青草地上,山谷里上下飞舞,轻轻的,柔柔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练读后老师才说:"大家想看看这样迷人的蝴蝶谷吗?"学生看完画面后惊呼:"啊,太美了!"老师又不失时机地说:"想不想把这一幅美景永远留在心里?让我们把这段背出来吧!"于是,所有学生都开始兴味盎然地背诵。在第一个教学片断中,老师采用了先看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其实,这画面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而在第二个教学片断中,老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想象、感悟文字之后,才出示画面。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文字时产生的联想是丰富多彩的,蝴蝶在同学们心中引起的美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思维与想象完成之后,再出示的画画,与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是不一样的,它丰富并充实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二忌:媒体"动画"代替学生"动手" 文章来源于生活,对于那此年代久远或远离现实生活的情景,用媒体形象来拉近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确有好处。而对于那些,学生通过阅读、表演完全能够理解的课文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则是劳命伤财对学生也无益。例如有位老师在教《乌鸦喝水》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以下这段文字"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老师花了几个通宵,做了好几幅乌鸦衔石子的动画,课堂上,当学生看到那只飞动起来并不太灵活的乌鸦,艰难地衔着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脸露出了笑容,兴趣大增。可是,冷静想想:这样一个简单的试验用得着费那么大的劲制作多媒体课件吗?只要找来个细口瓶子,装上小半瓶水,捡些小石子,学生自然会把课文内容演示得维妙维肖,而且学生亲自动手做,总要比全班同学瞪大眼睛当看客效果要好得多。这样的例子,应该还有许多,能让学生主动手做的,千万不要让媒体"代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忌:"人机"关系代替师生关系由于近年来计算机硬件水平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媒体课件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较完善的地步,于是一些老师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课题封面到导入语,连接语、评价语、录相、动画片段以及填空练习全部设计进了程序。结果在课堂上常常出现非常尴尬的场面,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可学生总答不到设计的哪个词、或句子,老师只能无奈地说: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回答的,于是标准答案出现,紧接着,电脑老师说:"答对了,小朋友,你真聪明!"令学生与听课老师忍俊不禁。更有甚者,课件并非上课老师所设计,而教者课前也行了多次操练,认为应该万无一失了,可到了公开教学时,手忙脚乱,操作错误,程序瘫痪,只能请人满校园找计算机老师,老师无可奈何地看着计算机,学生十分茫然地看着老师。其实,无论计算机多么先进,课件设计多么巧妙,它终究是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代替充满感情的老师。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也许就能打动学生的心。因此,在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简化媒体程序,把握媒体出示时机,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切忌将充满人情味儿的师生关系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四忌:媒体兴趣代替语文兴趣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媒体技术使用不当,会把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向丰富多彩的媒体。例如:有位老师上《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光让学生看动画,听音乐的时间就有近二十分钟。一幅幅精美的动画,使学生目不暇接,陶醉其中,可对课文的文字之美,之巧妙学生已无暇顾及。有的老师,为了使画面吸引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色彩美、形态美,还充分运用了"动画"技术。主页的左下或右下配有课文插图,不断变换着各种景象;一个问题答对,立刻掌声响起,还配有一个摇头晃脑,眉开眼笑的小人头;光课题的出示就花样层出不穷,一个字一个字由远及近地出现,再由大变小,逐渐消失,这些手段的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那是对媒体的兴趣,而不是对语言文字的兴趣,长此以往必定会削弱学生对文字的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永远只能是"辅助",切忌"喧宾夺主"! (武进电教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