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读书活动成了豆腐渣工程
山东莱州虎头崖镇桥村完小 孙磊
●阅读量与新课标要求相去甚远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读书的大环境
●“阅读”沦为形式主义的附庸学生成了各种“读书活动”的奴隶
●缺乏过程性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为考试服务”让阅读活动蒙上了厚重的功利色彩
“倡导阅读”、“呼吁读书”仿佛在一夜之间被“激活”,成为连篇累牍的教学科研理论文章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读书中最需要的是什么?读书的实效和形式孰重孰轻?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背后,真正的受益者是谁?有些读书活动何以成了经不起推敲的豆腐渣工程?
当前全社会开展的读书活动中,的确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不良现象。
阅读量与新课标要求相去甚远 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读书的大环境
过去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称为“读书”,可惜这种把“读”放到首要位置上的朴素思想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落了个被弃之如敝屣的可悲命运。图书阅览室依然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太多教师,也包括很多学校领导在课外阅读上采取“三不政策”(不赞同、不支持、不提倡);课程表上的阅读课能不能上要仰承教师的意愿来决定,往往被任课教师蚕食瓜分;脱离学生阅读体验的灌输讲授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却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学生在近乎残忍的学习压力之下疲于奔命,没有心思、精力和时间坐下来自主地读书,新课标要求的小学阶段145万字的最低阅读量无法兑现。
教师间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学生读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的最大阻力何在?有人指出:关键在于硬件设施的落后。诚然,学校图书馆建设是一个长远的、艰巨的工作。很多学校藏书量低、图书陈旧、图书阅览室简陋或者根本没有阅览室都是一个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这些构不成读书问题的最大障碍,君不见:太多的图书室“仅止于藏”,一把铁锁把学生渴求读书的目光锁在了窗外。
另外,大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舍得投资的,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为学生买书是可以做到的。一个学生有一本书,互相借阅起来将会是一笔可观的阅读资源。但是由于校内校外都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读书的“大环境”,所以学生的读书活动不能有效地开展。
没有学生的自主读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离开了大量阅读这个底座,无论什么样的伟大工程充其量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只有先进优化的理论而无脚踏实地的实践,所谓的“成功”只是一张自欺欺人聊以自慰的画饼。
“阅读”沦为形式主义的附庸 学生成了各种“读书活动”的奴隶
很多学校的读书活动的开展是结合教学实验的开展来进行的,这就很容易在一个基本的问题面前迷失了读书的方向:开展实验究竟是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还是为了单纯地应付上级对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
如果是前者,那么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需要,着手解决学生读书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遗憾的是,后者恰恰是很多学校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也牵扯了领导和教师太多的精力。由于以应检为第一目的,很多领导和教师开展读书活动“重其名而不重其实”,把侧重点放在追求热闹的过程和形式上。这样,形式超越了实效,被提到了首要的位置上,学生在五花八门的读书活动中粉墨登场。
电视台要来录相了。教师们一遍遍地训练学生怎么站、怎么读、怎么说,学生和他们手中的那本书一样都成了这个过程中的道具,在麻木和身心疲惫中只盼着赶快结束。而活动结束之后,读书活动只在宣传栏中定格,“活动剪影”做为长期读书的一个佐证,取代了平日读书,其余的都恢复到原样。当形式成了最终目的,则注定了师生们要为做秀而累,在喧嚣、浮躁、功利中,读书活动所应有的书卷气息、孜孜以求被抛到了爪哇国,偌大的校园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再如,写读书笔记本来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应该是学生从阅读的大量文字中“博采优选、广收博取、去伪存真”后的产物,理论上应该是“精华版”。然而,由于实际情况是“零阅读”(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读课文不是学生的自主阅读),所以很多学生只能是“不读而抄”,随便到课外书上找一段抄上交差。而教师的要求也仅止于读书笔记的页数、每周的篇数、每篇的字数等简单的量化指标。摘抄衍化成了应付性的机械劳动,这样的片断摘抄不能代表阅读的全过程,从摘抄片断中大量出现的错别字可以看出学生通篇写着的“不情愿”。
还有,要求学生“仿写”和写读书心得存在盲目现象。学习一篇文章往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揣摩玩味、耽思涵咏的过程。往往越是好的文章越不易把握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越不易领会其绝妙所在。像鲁迅、郭沫若这些大家的文章在初读时感受到的通常是艰深晦涩。读懂尚且有难度,何谈仿写?一定要写,侧重于哪个方面?这些问题搞不明白,仿写不过是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体会和感受是有着程度深浅、清晰与模糊、对与错的区别的,并不一定能完整地诉诸言表。大量的“内部语言”需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并经过主体的消化、吸收、整理、加工的过程之后,才有可能比较清晰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读书讲究“厚积薄发”、“有感而发”,如果非要学生像吃饭付钱一样,来一个“一读一得”,很容易打乱学生的思维体系,所谓“体会”“心得”只能徘徊于一词一句的得失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离高层次的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反思相去甚远。
缺乏过程性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很多学生爱护书籍的习惯没有养成,很多课外书被揉搓得支离破碎;发现疑难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还很差;查字典的习惯没有养成,甚至有些学生的书包里压根就没有字典;边读边思考的意识没有建立起来,阅读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或其他人。
也就是说,在那么多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背后,真正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读书方法却并没有被学生所掌握,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并未养成。
例如,3月17日,我把新华社3月15日播发的新闻《A级通缉犯马加爵落网三亚》印发给五年级的学生,让他们自由阅读后不拘形式地自由发表意见。但遗憾的是,全班43人只有3名学生提出了“马加爵为什么要杀人”的疑问,其他学生只将其当成一个警察抓坏人的故事来看,也没有表现出关注案情进展的迫切心情。在这件令全国人民关注的事情面前,学生们表现得心如止水,这是人文性丧失的一个表现,也说明学生的读书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食而不知其味”。
再如,在课外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背诵的篇数只是一个量化的指标,而教给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阅读古诗文的方法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要达到前者很容易,只要让学生背就可以了,但需要教师像监工一样盯着学生去做;后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而学,实现教学过程的高效优化发展。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班与班、生与生之间在进行着背诵数量上的“军备竞赛”。在背诵过的数量庞大的古诗中,哪怕是稍稍领会的有几首?这些古诗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都难逃被遗忘的命运。
“为考试服务”让阅读活动蒙上了厚重的功利色彩
除了阅读量不达标之外,阅读质量低还表现在阅读面的狭窄上。
打开不少学生的书包,都会看到诸如“作文大全”、“速成作文”、“优秀作文××例”之类的读物。究其原因,是某些教师在指导思想上把阅读当成了应试教育的服务器,阅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考场作文的分数,所以把杂志、小说、报刊等视同禁书。考场作文的最大特点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范文,在考场上进行重新组合就可以了。在这种短期功利的指导思想下,“作文已变成了模具”,非作文书籍也就被排斥在阅读书目之外。
不但要背范文,还要脱离读书体验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背各种枯燥的读书方法、写作指南之类的“理论荟萃”。像“概括中心思想五法”、“归纳段意的秘诀”、“状物的六要素”……即使学生能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也不可能成为写作高手。试问,文学史上哪个大家是靠背写作方法成才的?死板教条到了如此的程度真是误人子弟,而这一切都要披上“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的画皮招摇过市。阅读这样极具个性的活动被贴上整齐划一的标签,被死记硬背的余毒所浸染,难怪学生视读书为畏途,闻阅读而色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还要苛求学生的“创新精神”、“想象力”无异于缘木求鱼。
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大形势之下,自主读书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正在日益凸显。但是大量阅读对提高教学质量所发挥的作用却并不是短时期内就立竿见影的。我曾经听一位教师对一个学生说:“这次你要是再考不好,我就把你的所有的课外书都没收!”可见,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读书活动牵扯太多的精力,应当为考试分数低负责。他们的理由也很实际:这一个月以来,我让学生读了那么多的书,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提高。一位教师如果拿出太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多读,那他就得承担一定的政绩风险,在家长和领导那里担当“不务正业”的罪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教师表面上也在大张旗鼓地搞读书活动,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此读书非彼读书”,学生在读书前就被圈定在一个个条条框框中,失掉了读书所应有的平常心态。
如何提高读书活动的工程质量呢?
阅读的形式要服务于过程,服务于学生的求知和学习,使之符合认知规律,易于操作,不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能成为做秀的道具。
在分类摘抄上并不是连篇累牍才多多益善。为了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可以采用目录索引的形式,只记读过的文章的题目和出处,然后注明在某书某页上;可以采用剪报的形式直接粘贴在阅读积累簿上;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籍,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进行圈点标划,直接在书的空白处写简短的批注。这样,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大量阅读。
对读后感的要求篇数不宜过多,可以适当放宽期限。对于“读书演讲比赛”、“读书辩论会”等读书活动,应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和读书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开展,否则难免“流于形式”。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的阅读质量也就有了保障,“无病呻吟”和“言之无物”的痼疾自然会不治自愈。
切实保障阅读课的开设,实行刚性管理。
阅读课不能正常开设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学校领导和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落后。所以单单从制度上去强制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要不遗余力地通过切实有效的活动来转化和提高教师的认识,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知识观。
每班每周的两节“阅读课”是确保学生阅读活动正常开展的底线,要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执行。创设这样一个书香氤氲的阅读氛围不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里认真地、虔诚地阅读几本终生受益的书籍,将是值得他们终生回忆的“赏心悦事”。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在图书室进行,两节课要连在一起,课间不统一休息;课上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守阅读课的纪律;相互之间交谈要“耳语”进行,以不打扰别人为标准;不能剥夺任何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权利;在分分秒秒的流逝中,上穷远古,视接宇宙,与古人对话,和伟人同行,品味读书之乐。
方法指导和习惯的培养要让学生终生受益。
爱护书籍、注意读书卫生也属于阅读习惯的范畴,尽管考试时不一定能涉及这方面的评价,但这些却对学生终生的读书学习都大有裨益。
在读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一个说教者,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实践者。教师和学生共同读书,已经是任何教师都不能回避的事情。只有教师做了学习的先行者,才会从自己的学习经验中提取教育精华;只有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习体验,才能以一个学习者亲身验证过的方法来指导和影响学生。
我们学校有一位酷爱读书的教师。他每当买到一本书,都要用那种很厚的“牛皮纸”包上书皮,用毛笔在书皮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写上书名,在书的第一页注明购书的时间、地点,并盖上自己的藏书章。他读的每本书都有一个与书的内容相关的书签,有的还是他自己精心制作的,既避免了“折书角”对书的损坏,又体现了一个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匠心独运。他还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查阅工具书解决读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边读边在书上圈点标注自己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感受。看他读过的书,你会得到更深一层的收获。他家的住房并不宽敞,但他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尽管小但书卷盈室,自成其乐。由于这位教师的多读、善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他的影响,也在悄悄地模仿、学习他的读书方法;同时,还带动了其他教师的读书热情。在读书活动中,我们正需要这样的教师真正地参与进来。
拓展读书范围。
大量阅读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不是唯一的、最终的目的。读书除了学文之外,还担负着明理、教会学生做人、陶冶情操的任务。“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
作为社会的一员,学生在课本学习之外,还要广泛涉猎政治、体育、地理、历史、科技、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每个学生都应形成以自己为圆心、以课内学习为内圆、以课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外圆的读书体系,动用各种学习媒介,最大限度地和社会接轨,扩大其涉猎的生活面,做到事事关心,事事在心。当然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而是“视觉图像时代中,包括读书也包括读图,既包括纸媒体也包括电子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一场“阅读革命”。
因此,阅读书目应从作文类书籍扩展到杂志、报刊、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广阔的领域。这样的阅读可以细微地进入人的心灵,可以对人的精神的各个方面进行充实,可以补社会课、思想品德课的不足。
据报载,武侠、言情小说将在新学期正式被选入大学语文课本,大学生们可以从中学时代的“地下阅读”转为正大光明的阅读。这是一个全新教育思想下的崭新开端,因为很多人终于明白了:“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要进行合理的引导,阅读的范围还可以放得更宽,那才能调动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以上措施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阅读的大环境,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的阅读质量也就有了保障,与读书相关的各项活动才能得以健康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