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运用技巧
        ★★★★
【字体: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运用技巧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摘 要: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凭借词声、文字符号、情感体态等形式,指导小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最多的是口头表达。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和主要学科。教师口头表达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主要包括发音的技巧、运调的技巧、自我控制的技巧,除此之外,还应在课堂内外注意使用语言的艺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树立一个庄重大方,优雅美好的形象。
  关键词:语文 口语 课堂教学

  运用课堂教学口语的技巧主要表现为发音的技巧、运调的技巧、掌握节奏的技巧、自我控制的技巧。
  一、发音的技巧
  声音是口头语言的载体,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渠道。教师的声音美与不美,直接影响到教师表情达意的效果。教师在声音运用方面常常存在以下问题:①方音浓重,普通话水平不高;②声音过低,响度达不到特定要求;③音质不好,表现为声音沙哑、嗓音过于尖细、鼻音太重等;④口齿不清,咬字不实,如吃字、音节含混不清等;⑤语速不当,表现为语速过快或过慢,不能根据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的变化调整语速;⑥语气单调,缺乏抑扬顿挫。教师要使自己的口头语言在音质上圆润动听,在音量上高低适宜,在音速上疏密相间,在音色上纯正悦耳,就必须从发音的技巧开始训练。
  ⒈力求发音准确
  教师教学必须采用普通话,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纠正方言,使自己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在训练语音准确方面,主要抓以下几点:①掌握要领,正确发音。例如声母的发音,关键是找准部位,方式对头;②寻找规律,纠正方音。寻找自己方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有效地纠正方音。③按义定音,克服误读。搞清字形、字义与字音的关系、提高语音、字形的分辨率是发音准确不可忽视的内容。
  ⒉掌握发音原理
  教师的口语表达,尤其是教师的教学口语,因为面向学生,为了让教室里的学生都能听清楚,听真切,教师的声音必须有足够的响度,争取把声音送到每一排学生的耳朵里,这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人类发音器官可分为三大部分:动力部分(肺部)、发音体(声带)、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教师讲课时,首先要正确地吸气,使用动力部分。吸气多一些、深一些,气入丹田,气息准备的量多了,就可以避免因气息不足而加重声带的负担。其次要正确使用共鸣腔。偏于使用某一部位,就会使声音出现缺点,例如偏重用口腔,声音干涩;偏重用鼻腔,声音灰暗;偏重用咽腔,声音沉闷。教师应保持端正的体态,调整好共鸣腔,使其共同发生作用。此外要正确使用舌、齿、唇。教师可有意识地放大舌、齿、唇的使用幅度,用灵活的舌头把好字音形成的最后调节关。
  ⒊美化发音质量
  声音清晰、悦耳是教师声音运用的饿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很难想象一个声音沙哑、口齿不清的教师能圆满地传播知识,很难想象一个尖声怪气或阴阳怪气的教师会在学生中树立一个美好的“为人师表”的形象。纠正一些不良发音,美化音质,主要做到:①灵活运用发音器官。人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质量的高低与喉头、声带、口腔、鼻音等发音器官的形状、质量、运用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只有重视发音器官各部分的锻炼,使各部分的肌肉灵活自如,易于控制,才可获得理想的声音。②充分调动五腔共鸣。发声时调动起共鸣,就可以减轻喉头声带的负担,比较轻松地发出响亮、圆润的声音,也为适应各种复杂的口语表达形式而有效调控音色奠定坚实基础。口腔共鸣四字决:“提”提起颧肌;“打”,打开牙关;“挺”,挺起软腭;“松”,放松下巴,这样就扩大了口腔共鸣区,从而扩大了音量,改善了音质,提高了口语表达的声音美感。
  二、运调的技巧
  运调的技巧即掌握正确的语调或声调的技巧。教师的教学口语不仅要清晰准确、字正腔圆,而且要婉转动听,如珠落玉盘,这就要熟悉语调,并能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语调技巧。语调一般包括重音、停顿和句调。
  ⒈重音的技巧
  重音在教学中的直接作用就是强调,它通过教师对某些词、词组或句子的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从三种方式上运用重音:①语法重音,即一句话中的某些语法成分重读。如谓语重读、定语重读、状语重读等,教师可视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作出相应的选择,以更准确地表现教学主题。②逻辑重音,即根据教学中表情达意的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重音。教师要根据说话的环境、意图和重点而使用逻辑重音。③感情重音,即教师着重表现爱憎或喜恶的感情时所造成的重音。感情重音常常落在一句话、几句话、甚至一段话上。教师要从表达感情的需要出发,变化用声、控制用声,使声音在对比当中产生预期的效果。
  ⒉停顿的技巧
  停顿是语句或词语之间语音上的间歇,它就像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使教师的口语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教师同样可从这三种方式上运用停顿:①语法停顿,即根据语法关系来处理停顿,其目的在于保证语意的清楚、明确,通常以标点符号为标志;②逻辑停顿,即为突出某种语意而处理停顿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增强说话的逻辑力量,显示讲话内容的逻辑层次,通常是在意群之间而不是意群中间出现。③情感停顿,即为了表达特殊情感而做的停顿。它不受逻辑的制约而受感情的支配。它常常出现在教师感情较为激动的时候。教师应根据教学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巧妙地运用停顿。
  ⒊句调的技巧
  句调就是说话时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通常有四种:高声调--全句调子由低到高,尤其在句末有明显的上扬,且气息多呈短促状态。它多用于表示惊讶、疑问、号召、命令、激动的句子。降抑调--由高至低,句末有明显下降,且气息一般呈缓慢、深长的状态。它多用于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句子。曲折调--调子变化多样、或是前升后降,或是两头低中间高,或是两头高中间低,且气息呈深浅、长短、缓急、粗细等多种状态。它常用于表示感叹、讽刺、愤怒、怀疑等句子。平直调--全句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从头至尾句调平直舒缓,且气息在运用上较为均匀和平稳。它常用于叙述、说明和解释。表示冷淡、迟疑、思索、严肃的句子多用平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四种句调交替使用,以使教学口语波澜起伏、变化多样。
  根据特定语境的需要,充分调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手段表情达意,从而增强口语表达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富于变化是口语表达的基本特征,更是口语表达的艺术,同时也是进行声音训练最高层次的要求。
  三、掌握节奏的技巧
  教师讲课时,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说话的高低强弱、轻重抑扬、长短快慢等方面进行有规律的交替重复,从而形成声音上的变化,这就是节奏。掌握教学口语的节奏,要注意:
  ⒈音量音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教学口语的轻重缓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学质量。如果声音过高,会引起超限抑制,学生的神经容易疲劳;如果声音过低,达不到感觉域限,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涣散。语速过快,如机关枪,学生听了没有思考的余地,便会有梦中获宝、得而复失的感觉,语速过慢,如老牛拉破车,学生又觉吃不饱,思维活动不能积极地展开,又会弱化学生的智力。因此,应以适中的音量音速来进行教学。
  ⒉讲究整齐、抑扬、回环的和谐美
  只有和谐的声音才是美的。而声音的和谐可以通过整齐、抑扬、回环几种形式获得。整齐对称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体现出来,语意顺畅、语音顺口就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平仄相间中体现出来,平声平缓,仄声多变,有起有落,琅琅上口就富有音乐美;回环跌宕主要通过现代汉语的韵律或叠子体现,句末压韵造成同声相应,双声叠字、双声叠韵体现,句末压韵造成同声相应,双声叠字、双声叠韵造成荡漾之感。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这些形式,就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魅力。
  ⒊处理好疏与密、浓与淡、雅与俗、断与续、展与收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口语要获得节奏感,应该做到:疏密相间--大密度的知识传授之后有短暂的放松;浓淡相宜--浓烈、热情、充满激情的表达与天井、柔和、平缓、持重的讲述有机结合;雅俗共存--温文尔雅、纯净高尚的语言伴之以通俗易懂的讲授;断续结合--整堂课连续的教学中有停顿、有过渡、有转换;展收并蓄--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要舒展、流畅,也要明快、果断,独立成章。这样,教师就能以优美的旋律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教学的成功。
  四、自我控制的技巧
  教学语言的自我控制,是指教师在讲课中,能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输出,并对自己的语言输出给予准确的控制,使其在发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合乎自己预先的设计,并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⒈备课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良好效果的取得依赖于许多条件,其中,教师备课是否认真细致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还要特别注意准备好口头语言。既要准备语言内容,也要准备语言形式。教师在斟酌筛选词汇、句子的时候,也要考虑字词的音准、语调的选择、节奏的安排,使整堂课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⒉自我监听中及时调整语言的输出
  所谓自我监听,即教师不断将自己实际发出的声音与自己想要发出的声音进行比较,及时调整那些不符合自己预想的语言,从而使讲课的效果更接近于自己的意图。因为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不仅学生在听教师讲话,教师也在听自己的讲话。如果教师不是无目的地听,而是自觉地将讲出来的话与想要讲的话进行一番比较,对自己所发出声音的强度、速度、语调、语音等进行检验,对不合乎自己预先设计的语言加以修正,那么,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教学心中有数,就会使教学活动更为有序。

  参考书目:
  1、 H·G吉诺特著 许丽玉译 《教育孩子的谈话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89年2月第一版
  2、苏立康主编 《小学学科教学论》科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一版
  3、《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
  4、《基础教育研究》 1999年第3期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