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7 本文刊《小学生学习报》
大嫂“失去双腿”了吗
上课了,王老师说:“上堂课我们学习《再见了,亲人》中的一、二自然段,这两段分别写的是——”
“大娘为了救志愿军失去了孙孙;小金花为了救志愿军失去了妈妈。”老师在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之后,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了:大娘——失去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这堂课学习第三自然段,那么这段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同学们读了课文,老师把大家的回答临时概括为:大嫂——失去双腿。当再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的时候,施刚同学提出了疑问:“老师,你说大嫂失去双腿,我觉得是不妥当的。”
“这有什么不妥当呢?作者不就是选择大娘、小姑娘、大嫂三个典型人物以及他们为了志愿军失去孙孙、妈妈和自己双腿的典型事例来写的吗?这‘三失’并没有错呀!有好多学习资料上也是这样写的。”大家都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施刚。王老师让大家耐心的听施刚同学说理由。
施刚同学认为:“课文里并没有说大嫂失去双腿,只是说她‘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 ‘只能靠双拐走路了’如果没有了双腿,光靠拐杖无论如何是行走不起来的,只能说大嫂的双腿严重伤残了;大嫂‘失去了双腿’是不可能自己走来的,那也只能依靠别人帮助而来。”
“如果这样来送志愿军的话,深情厚谊怎么会表达出来呢?”施刚的同桌小声说了一句。
施刚接着说:“大嫂正因为拖着严重伤残的、平时走路都十分艰难的双腿,架着双拐,背着孩子,走几十里崎岖的山路,忍受巨大的痛苦,来送志愿军,才让志愿军为感动,才充分表达她和志愿军之间、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比血浓的深情厚谊!
听了施刚的发言,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老师看着施刚满意地笑了。她果断地擦去了黑板上“失去双腿”4个字,请大家思考更合适的词句。
同学们,你认为第三自然段应该怎样概括更合适、更准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