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反映出一个问题,学生作文与生活背离倾向严重,结构模式、表达模式一致性,内容空洞、无真情实感,写作文如同解应用题,行文僵硬。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外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程序化的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是阻碍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小学生自身作文能力的培养欠缺。前者是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套可操作性的作文指导方法,其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仍有其合理性且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也是较为困难的,这一方面有待慢慢的探索改进。对于后者,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受阻主要是受到基本能力培养不足的影响。摄材能力是作文能力的一向基础性能力,也是作文能力训练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摄材能力是指获得写作材料和挑选写作材料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择材能力四方面,其中前三方面是获得写作材料的能力,后者是挑选材料的能力。以下就从者四方面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来陈述摄材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途径
1、观察概貌 这是对事物整体的观察,目的是把握全局,这种观察的特点是一物体总的轮廓为出发点,抓住整体特点,然后对构成整体的部分,依次分类观察,最后再综合到整体上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事物的有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2、观察层次 这是对事物局部的观察,事物是有各个部分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又形成事物的不同阶段。从事物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看,又包含着表里关系。所以在观察事物时,总要从一个侧面,或一个阶段出发,逐步去认识整体;观察人物,则从人物外在表现出发,逐步认识内心。
3、观察差异 这是对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观察。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把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放在一起,不论二者时同类或异类,都能比较容易发现细微差别。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培养观察能力要由易到难。观察人,要从外貌向言行、心理逐步过渡,由观察个人向观察群体过渡;观察事物要从观察一件简单的事开始,逐步学会观察多种复杂事件。
2、主动性原则
培养观察能力,懒惰是大敌,要随时随地地看,随时随地地记,观察需要勤奋。在观察中要注意和思考结合,尽可能地调动以有经验和有关知识,进行多向思考。
3、专一性原则;
在观察活动中,要全神贯注,对外来干扰能地址,能精力集中的观察事物。
4、持久性原则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只要认识到培养观察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幻想“一锹挖个井”。二是指要长期坚持观察的活动,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到底。
二、感受能力的培养
感受是指各感官对课题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感受是内情与外物的统一,其特点是客观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感受对于写作而言,不能只停留于一般化,满足个人情感的增减,而必须要追求独特、深刻、细腻的感受。然而,要对事物有独特、深刻、细腻的感受,必须要有较强的感受能力。所以,培养感受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就谈一下感受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增强感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灵敏性
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给予每个人体验生活、捕捉信息的机会很多,但由于不同的人所感受的内容或体验程度却大相径庭。这种差别是和人感受时的 自觉性、主动性和灵敏性有很大关系,一个学生,如果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很少关心他人,很少咀嚼来自父母、老师、同学、集体和社会对他的关爱帮助,他就不会对生活有什么深切的体验。感受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感受能力必须积极主动去培养,其敏感性也越强,提高也快。
2、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体验是感受能力的温床。写作动机的萌发,感受的独特、深刻、细腻都离不开情感的渗透。当一个人接触某种客观事物时,总要与自己的思想意识发生联系,从而产生某种情感,或肯定,或否定,或喜爱,或厌恶,或欢乐,或悲哀等。这些强国的发生正是对客观事物体验的结果,体验越深,情感就越强烈,反过来说,情感越丰富,体验到的东西越多、越深刻。因此,在感受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情感的培养,充分发挥情感再感受中的积极作用。
3、追求感受的独特性
感受是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只有努力追求独特的感受,才可能使写出的文章富有鲜明的个性。追求独特的感受的关键,一在于积累的丰富。只有丰厚的积累,才能从同一事物中发掘引申出多种的、多方面的内涵,开掘出前人未曾表现的思想、感情。二在于变换的感受角度。客观事物,大多被前人体验过、表现过,但每个人素养不同,所取的角度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不同。变换新的、独特的角度,可以获得新的独特感受。三在于感受方法,所持方法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不同。
4、感受中要善于多种感官的运用
写作者感受生活,并非只单用眼睛,或单用耳朵,往往是五官开放,调动各种感官从多方面去感受事物,使各种感知沟通交融,并运用思维,分析和综合来自各方的感受,不仅要形成感受的高级阶段――通感,更要完成“一般的感受”到“深刻的思想感受”的转化,这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它在写作感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整个感受能力的关键。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知文章语言符号,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阅读既是主体心灵建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摄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写作需要知识,需要学问。而阅读是这些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摄材能力、作文能力以及整个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的分类繁多,与摄材能力米爹相关的是积累性阅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也是最基本的阅读。积累性阅读是以打基础为目的的阅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积累性阅读一般以基本的经典的语言作品为材料,强调字句篇章的理解与记忆。如中小学的课本,以及与之相关的课外读物。广义的积累性阅读泛指一切的知识和文化心理阶段的阅读,它的阅读方法也是多样的。如一些童话集,中外儿童名著,青少年杂志等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很好的读本。对于材料的积累,学生除了有目的的精读文章之外,还要学会泛读、速读及多种方法相结合,逐渐培养和发展多种阅读能力,以便能更多更快更准确的获取知识。
阅读能力可以细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鉴赏能力、评判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总的归纳起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1、建立良好的基础知识构架
语文学习中的最基础部分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在小学时期要特别注重对良好基础知识的建构,对字、词、句应该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段落、文章,并体会文章中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和本质。所以,基础知识的建构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乃至整个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尽可能多的阅读,拓展文化视野
写作决不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的精神活动,而是与人类各种精神文化活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这就需要中所阅读实践,广泛地阅读各类文章、作品,培养自己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强了,就可以再扩大一层阅读的范围,不断地良性循环,既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又积累了较多的写作素材和知识储备,为进一步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3、注意读思结合
阅读的目的是需要被消化、吸收,而这过程中离不开大脑的思维,相当程度、上,这决定了理解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了阅读的效率。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思维的作用,多家思考,才能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继续深化认识,并获得更高层次的认识;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语词提供的阅读表象,通过想象将文字还原成形象,进行重新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不仅能从作品本身获取材料,同时也创造出了赋予自己思想的形象。
四、选材能力的培养
选材的基础是博取。在掌握了尽可能多的、新的材料之上进行选择。鲁迅曾说:“选材要严”这是我们选择材料的重要标准。但如何来把握这个“严”字,又如何来根据文章的具体要求,取其最精当的材料呢?这关系到一个择材能力的问题。关于择材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材料与写作主题关系的把握上,是需要有一双“慧眼”的。然而关于择材能力的培养,却不仅仅是靠眼能完成的,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有厚实的知识低级和独特的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择材者首先需要了解选择材料的原则,才能再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地提高择材能力。
一般来说,选择材料的原则有:
1、要围绕主题选材
选材的目的是为了用最精当的材料吧主题表现得充分、突出、深刻,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主题,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主次和详略。凡是与主题有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要选用,凡是能够有力表现、说明、烘托主题的材料,要选用。反之,救应该果断舍弃。
2、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
真实的材料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放映客观生活本质和主流的材料。写作要正视历史,实事求是,放对弄虚作假。真是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对于不同的文体要依照不同的真实标准来衡量。即使是艺术的加工、改造和想象也离不开真实,这样才能令人信服。
3、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的材料是某一类材料中最具代表性的人、事、物、地,是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又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因此,典型的材料是极富写作开采潜力的材料,它的运用有助于使文章深化主题、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要选择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就是新鲜、生动、有趣、具有时代精神和特点的材料。“文章最忌百家衣”,选择贵在新颖。这里所谓的新,首先指新发现、新生产的,别人尚未写过的材料。其次,指又新的认识与感受的材料;第三指事物的新发展。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就要进跟时代的步伐,真正深入到跃动的现实生活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及时抓住有价值的写作对象,写出主题更新、深,内容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好文章。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摄材能力的不是通过单独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就能轻易提高的,也不是一天两天之内就能拙见成效的,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并在经常的应用过程中得到强化和巩固。
参考书目
①路德庆主编 《普通写作学教程》(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②蒲永川主编 《写作与文选》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③吴伯威 杨荫浒 林柏麟主编 《写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