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到桂花树下写作文
        ★★★★
【字体:
到桂花树下写作文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前不久,有一次作文是写一种植物。当然是指导孩子们写身边熟悉的花草树木。如今的校园似花园,要写的植物还不多?花坛里有月季、玫瑰、茶花,水泥大道旁有棕榈树、桂花树。每天,同学们走在花坛边,漫步在水泥大道上,对于这些花花草草,我想他们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不需要再去观察了。我得抓紧时间讲,让学生抓紧写。讲作文注意点,无非告诉同学们要抓住植物的根、茎(或干)、叶、花(或果实)的特点来写,注意语句通顺,内容要具体,写完认真修改。我总觉得要在两节课内完成作文不容易,讲完就让同学们迅速动笔,不断催促着同学们快写。 
   学生动笔写,我就在巡视,时不时告诉他这个字怎么写,告诉你这句话怎么修改。不知什么原因,总有学生站起来,悄悄地探出头来,向窗外看。开始我倒没注意,站的同学越来越多,站起的频率越来越快,我才想到:不可小视,要了解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作诙谐状问道:“是不是同学们写的时间长了,想让眼睛放松放松?”
   “不是。”有同学笑答。
   “是看窗外风景?”
   “有点对了。”一个调皮鬼答。这一下同学们笑得更欢了。
   “别卖关子了,到底看什么?”
   “看桂花树。”机灵鬼李鑫抢着答。
   同学们哄堂大笑。
   听了机灵鬼的话,我打了一个激灵:我太自以为是,认为学生已经熟悉,不需要再去观察,素不知天天打花坛边过,天天在水泥大道上走,那是走马观花,没有认真地观察过,没有用心地思考过。想想我们自己,天天上下楼梯,又有多少人知道台阶的级数呢。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原来在我们眼里,也有盲点,太熟悉了,视而不见,也许还生疏得很。
   新课程不是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自觉体验吗?新课程的春风已经吹来,为何我视而不见?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中闪现。
   我不好意思了(同学们或许未能看出我的脸红来),说:“我只顾着讲了,只顾着催同学们快点写,总以为同学们对校园里花草树木再熟悉不过了……”
   有同学听出了我的话音,说:“老师,让我下去看一看桂花树吧,只看一眼。”
   “老师,让我们下去看一看月季,就看一会儿。”
   ……
   “好,带上作业本,让我们到桂花树下写作文。”我爽快地说。
   教室内一片欢呼,就差没掀翻屋顶。
   我和同学们连奔带跑,来到花坛边,来到桂花树下。桂花正飘香,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再看孩子们,已经凑近桂花树,仔细地观察起来。有的鼻子凑近桂花,嗅了又嗅;有的小手摸着树叶,翻过来翻过去的瞧;有的站直了身子,手平放在头顶,正和桂花树比高呢……
我慢慢靠近桂花树,靠近孩子们。
   “老师,桂花好香哟。”
   “老师,你看,这一簇桂花正躲在树叶下,桂花妹妹要树叶哥哥为她遮风挡雨呢。”
   “老师,我灵感来了。”……
   我陷入沉思:说吧,孩子们;看吧,孩子们;嗅吧,孩子们;用心去体会吧,孩子们……
   “老师,你什么时候过三十岁生日。”不知谁轻轻地问我。
   回头一看,哦,原来是慧宁。我问:“怎么问这个问题?写好作文吧。”
   “老师,我就是在写作文,我写:等老师过三十岁生日的时候,我要编一个桂花花环送给他。”多好的孩子,只因在桂花树下,就有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
   “哦,原来到桂花树下写作文这么容易。下次,谁作文写不出来就到桂花树下来写。”我和孩子们开起了玩笑。
   观察讨论结束,同学们立刻动起笔来:有的蹲在桂花树下,把本子放在膝盖上写;有的蹲在花坛边,伏在花坛瓷砖上托腮思考;有的坐在六角亭下的石凳上,笔走龙蛇……
两节课后,作文收上来了。
  “到桂花树下写作文”,略变了一下形式,精彩超乎想象。
   从这以后,常挂在学生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到桂花树下去写”,意思大概为: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你会找到灵感的。
   你听同学们的对话:
   “我写不下去了。”
   “到桂花树下去写。”
   “我没灵感了。”
   “到桂花树下去写。”……
   看看这些孩子,给了他们一点“色彩”,竟然开起了“染坊”。
   回过头来想想,故事虽小,给我带来的思考却不少:只因学生观察过,只因学生思考过,才有灵感顿现。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思考,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激发学生“说真话,道真情”,相信我们的学生都能拥有善于发现的慧眼、勤于思考的大脑。
   古语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今,课改东风已经吹来,老师们还等什么,上阵吧。 
相 关 搜 索

课件 朗读 素材
相关资源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