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小学习作教学生态化实施的思考与实践
        ★★★★
【字体:
小学习作教学生态化实施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小学习作教学生态化实施的思考与实践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317500)


  一、 “生态理论”烛照下的习作教学 
  “生态理论”最先得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凭借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的世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注重实践、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避免花盆效应,建设耐度生态空间环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总之,要重视课堂生态,应让课堂成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迷人的生态王国。 
  如果我们用“生态”理念来烛照当前比较盛行的作文教学模式,不难发现,当下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的。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从书本到书目,进行闭锁式小循环。只要按老师的题目编、骗、仿,不为需要而习作,不为交流而习作。作文的过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命题作文,过分强调审题——揣摩出题的人要我写些什么,怎么写,再硬凑些内容装进别人命题的框框里去。这种违反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为了应考”“瞄着分数”的近乎科举考试的训练,怎能不使学生视作文为苦差,对作文产生厌恶心理呢?有的老师甚至强调学生要注意作文的思想性,从小让孩子用似懂非懂、不着边际、空洞枯燥的语言去表现所谓有“中心”或表达自己不真实的感情,这样拔苗助长的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还有更多的老师只要求掌握现成的套路,不要求洞察产生这种所谓“套路”的过程。可以说,作文教学中的“花盆效应”削弱了作文教学中的课堂生态个体、群体的创造性、求异思维能力、生存能力,泯灭了实践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导致学生作文的肤浅、狭隘、僵化、封闭。  
  其实,我们从学生的“生命”本体去考察,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真烂漫的,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对万物有他们自己至真至纯的独体验。有句广告词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思念是什么?”“思念是小小汤圆!”借用童真来打动消费者,正是这个广告的成功之处。儿童习作需要这种纯真本色,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说出孩子的话,让他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么学生的作文,也理应是没有经过他人强制、命令的影响,顺其自然,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熟知的事物,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要切实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一个原生态的自我。
  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马克思也多次提到,人要“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作文就是学生生命的体验,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二、小学习作教学“生态化”实施的构想
  (一)为需而写  凸现习作的原生态
  “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因此我不喜欢写”成了目前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因而,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在学生中培植“作文为人际之间的交流而存在,作文为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而存在”的习作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1、引导学生认识习作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教师应以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习作与生命的关系,深入理解习作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许多伟人以及平凡的人,用写日记的形式,留驻了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日记与随笔,就是一种写作,这种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旋律的流转。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自觉地付诸实施,那么他们便有可能认识到,习作是自己的事情,是生命旋律中不可或缺的乐章。   
  2、引导学生感悟习作是精神诉求的需要。习作是什么?习作就是诉求——精神的诉求。有愿望的时候,需要倾诉; 有发现的时候,需要分享;有建议的时候,需要表述;有苦闷的时候,需要倾吐……这一切,如果都用笔记录下来,就是原生状态下的作文。       
  3、引导学生体验习作是人与人交流的需要。习作是什么,习作就是交流,是以文字为符号的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真实的交流场,让学生在这个场里以文字为载体,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心跳和灵魂。比如,老师可以示范演示论坛交流,让他们感受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与心可以通过文字在网络天地里互相碰撞;学生要举办影展了,教师让他们自己为影展写海报,写前言,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宣传;教师和学生之间开辟心灵交流的信箱,书信来往,畅谈人生,让学生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倾吐;学生要参与干部竞选了,教师指导他写演讲稿,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一种展示。 


  案例1——给父母的动员信 

  教师计划到乡村学校的联谊班级开展为期一周的生活磨炼,孩子们觉得新鲜得很,家长却忧心忡忡。班队课上,老师 假装有点失望地样子告诉这次磨炼计划要泡汤,孩子们顿时议论纷纷。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决定写信给自己的父母。具体方案: 

  1、向去年已经参加过磨炼教育的高年级学生了解情况。 

  2、去收集关于磨炼学校的一些资料。 

  3、二天班队课进行一次模拟说服活动。 

  4、给父母写一封信。   

  这一系列活动是培养与锻炼学生言语交际,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过程,这其实更是习作原生状态呈现的过程。这一案例带给我们这样的启发: 只要让学生认识习作与自己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了让其“原生”的土壤——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贴近儿童   建构习作的生态场
  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写出“原生状态”的作文,就要撤消人为的框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每个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总之,只有做到贴近儿童的生活,学生习作的生态场才能建构起来。 

  1、自由聊天,让童心精彩飞扬 

  在作文课上,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老觉得无话可写;而在生活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而且童心稚趣,广博知识蕴藏其间,见多识广。因此,教师可以安排时间让他们说个痛快,满足他们交流、表达的需要,然后把说的内容用片断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轻轻松松地进行了片断小练笔,又为写好作文积累了素材。

  2、奇思妙想,让想象展开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缺乏想像力的作文犹如一潭死水。要让学生的作文充满鲜活的原生状态,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想像。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他们想象天空广袤无边,漫游时空隧道,探索未知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甚至物品人格化,自编自演童话。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如命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如果我是服装设计师》、《为2050年设计蓝图》等等;自由作文:我独自一个来到了一座荒岛上……,鼠和猫结合的混合型动物会怎样?一只狗怎样看他的主人?做一只小鸟有哪些快乐?……在这些童话世界、科幻天地中,有许多成人都已经幻灭了的想像,可我们的儿童天生具备这种想像的能量。我们做教师的的只要给他们一张白纸,他们就能在想象的天地里展开翅膀,尽情翱翔。

  3、时尚文化,让话题充满魅力 

  改革开放,国家都引进外资,我们引进潮流文化,让潮流文化走进作文,何尝不可?潮流文化是群众的文化,如流行歌曲、电子游戏、电影电视节目、武侠小说等。对潮流文化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应充分利用潮流文化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和学生深刻的感受,指导学生将耳闻目睹的内容转化为文字,将“吸收”和“倾吐”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看了精彩的电影、电视后,指导学生写《最      的镜头》(“       ”线可填刺激、滑稽、感人、惊险……)看了武侠小说后,指导学生写敬佩书中的一个人物,或讨厌书中的一个人物。看了电视广告,可以让学生写《最        的电视广告》(“      ”上可填:温馨、感人、虚伪、庸俗等。)因为学生有着亲身的体验,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情感真实,语言清新。

  4、社会实践  让题材鲜活异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语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认为,要让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让孩子的习作反映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参观访问、浏览观光、调查研究等等。当然,在各种与生活密切接触的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启发者、点拨者,应适时地结合自然景物和名胜古迹,讲述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激发孩子的观察热情,帮助孩子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积累。 


  案例2 

  写作主题:聆听古运河。
  写作思路:考察运河历史与现状,调查水质,参观运河文化展览,游览运河主题 公园,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运河系列的主题。
  阅读套餐:《京杭大运河》 


  (三)敢于放手   保持习作的原生态 
  1、宽容、接纳和赏识每个孩子的习作,让孩子敢于写真话。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有丰收;大海宽容了河流,才有了浩瀚;蓝天宽容了云彩,才有了绚丽;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有了希望。”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2、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写作文,让学生流露真情。 
  放胆文是儿童在自己的交际领域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的一种语言形式,培养儿童敢想、敢说、扬善抑恶、明辨是非的勇气和品格,这是在社会转期中极为可可贵的品格。儿童在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的生活小天地中发现矛盾,发现问题,展开独立思考的方面面都是放胆文的题材。                   
  3、进行粗放式作文指导,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灵性。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之所以灵性缺失,有浓重的八股味,是因为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太死板,学生缺乏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习作空间。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宽学生习作视野,打开学生习作思路,而不要在技术上,语言上做过多的指导。 

  案例3——《亚马逊虚拟探险记》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探险的文章,了解亚马逊河流的相关知识。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到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探险,要求学生自由组合,确定所需的工具。然后利用音乐和教师的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假想在亚马逊探险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习作中,教师只做简单的引导:或写探险中最惊险的一幕,或写探险中最重要的发现,或写探险中难忘的插曲……因为习作的题材只作了大致的范围限定,习作的自由度非常大,学生可以根据习作提示,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放胆习作,写出富有个性灵性的好文章来。 
  指导儿童写放胆文,是要让儿童说真实的事和真心的话,表达真情实意。因此,要坚持学作文与学做人相结合,防止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过头话。     


  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要说,世界上,孩子的心灵是最广阔的,孩子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为孩子的习作拓展一方广袤的天地,宽容每个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心灵以充分的自由,才能让孩子在习作中展示独一无二的“自我”,用童心童言去写童趣童真,找回儿童习作应有的本色,努力实现学生习作的“原生态”。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