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小 石 桥 2001-12-21 13:47:36
想象力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创造的前提,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儿童又喜爱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下面谈谈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践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些途径。
一、 借助标点, 想象潜在之词
省略号具有表示列举省略、内容省略等作用。抓住课文中的省略号,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或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合理想象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忆铁人》一文中,“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这一惊一叹中包含了铁人复杂的感情变化,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教师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写,说一说,这样铁人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好品质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想象池子各种奇特的形状;教学《元宵灯会》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五彩缤纷,造型美观的灯笼样子。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 借助插图, 想象画中之意
插图往往是课文内容重点部分的直观展现,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能促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形象。《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插图,描绘了邱少云趴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情景。教师就可通过让学生观察邱少云的动作、神态想象邱少云当时的想法,突出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严守革命纪律的精神品质。
三、 借助白描, 想象弦外之音
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的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
在教学《少年聂耳》时,抓住“聂耳常常跑到木匠师傅跟前,坐在石阶上,手托下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侧耳倾听。”一句,先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句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再让学生想象聂耳听音乐时专注的神情和美好的感受,由此体会少年聂耳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四、 借助结尾, 想象后续之事
《凡卡》、《穷人》这两篇课文的结尾都耐人寻味,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凡卡的信寄出以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是否会接他回乡下去?……桑娜一家五口本来生活就很艰难,现在又多了西蒙的两个孩子,生活会怎样?他们以后的命运又将如何?……教师可提供"凡卡的信寄出以后......",《西蒙的孩子有了新家》或《西蒙的孩子长大了》等话题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练习写片断。
五、 借助迁移, 想象题外之话
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景色秀丽的黄山,欣赏了千奇百怪的岩石——“仙桃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石头各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还对石头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引起了许多神奇的想象:仙人所指的路通向哪里?猴子是不是靠腾云驾雾的本领生活在云海里观赏美景?......每一块形状不一的石头,都有它神奇的传说,在课文结尾部分还提到了“天狗望月”、“神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这些石头又神奇在哪里?为什么取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在小结了学习四块奇石的方法后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和名字的来历。课后,还让学生当小画家,根据想象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当小导游,给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这样,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说说,不仅发展了想象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小语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也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跨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