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谁就走在前列。小学语言阅读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因素,语文教师应积极挖掘,系统训练。
一、从引导质疑入手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是对好奇心的推进,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创造的冲动,只有具有强烈创造冲动的人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如教学《马踏飞燕》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看图读文基础上质疑。学生就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主要方面提出了不少问题。如:“坚韧有力的马蹄踏在飞燕上,飞燕为什么竟安然无恙?”马行走的支撑点在哪儿?重心在哪儿?为什么要让马的支撑点和重心在一条垂直线上?“让马在左前腿大步前跨右后腿向后伸在表现马的快速奔跑上的效果是否一样?”最令我吃惊的是一名学生指出课文中“卓越”的“卓”字注意有问题,并摆了理由:他和同桌的《现代汉语词典》(1984年199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卓”是“zhuō”不是“zhuó”。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同学不惟师,不惟书,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并发动全班同学查证考据。在验证过程中,有同学在1996年出版的和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查出读“zhuó”。我满以为问题到此可以解决了,可同学们仍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读“zhuō yúe”而不读“zhuó yúe”呢?我只能引导同学们写信向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的编辑老师请教了。
二、从鼓励辩理入手
善于思维辩理往往是创新的开端,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知识往往浮于表面,不善于提出独特见解,只会按照老师设计的“圈套”按部就班,一问一答,答完了事。长此以往,学生就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创造力也随之丧失了。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质疑中捕捉可引起急诊的问题,或教师巧设疑问,使学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或见解。
如教学《凡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凡卡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我抓住课文的结尾鼓励学生争辩:爷爷如果接到凡卡的信,会不会来接凡卡回乡下呢?教室里立刻产生了两种相对峙的意见。认为爷爷会来接凡卡的一方理直气壮:凡卡是的唯一亲人,他怎么舍得让自己岁的孙子过那种狗都不如的生活呢?怎么忍心让凡卡被老板往死里打呢?凡卡在乡下的日子过得虽然也不好,但是还有亲人的疼爱呀,还有些乐趣呀,这也算是“苦中还有乐吧”。认为爷爷不会来接的一方也不甘示弱:在俄沙皇统治时期,城里的老板和乡下的地主残酷无情,年幼的凡卡在城里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年迈体弱的爷爷在乡下过的生活也肯定不会比凡卡好。再说几卡就是不写信告诉爷爷,爷爷也肯定知道凡卡的处境很悲惨。爷爷送凡卡在做学徒一是无奈,二是他希望凡卡学一技之长,能过上好一些的日子呀。正反两方同学你来我往,争论十分热烈。学生的辩理的过程中,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三、从启发想象入手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一切创造性的劳动,就是以创造性想象开始的。为此,在阅读中我十分注重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某些有助于启发学生想象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如教学《跳水》一文,为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假如你在船上目睹了当时发生的一切,你想对孩子说什么?(孩子呀,做事情太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相信你一定会吃一堑长一智的。)你想对水手们说什么?(水手们呀,开玩笑也要注意。今天如果没有船长的果断举措,你们现在哭也没用了。)你想对船长说什么?(船长呀,你真不愧为一船之长,遇事那么冷静、果断。我相信有你这们的船长,你们的轮船不论遇到什么危都能化险为夷的。不过,你也要注意教育好你的孩子。)通过想象,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
四、从展示思维过程入手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大凡具有创造才能的人都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此,在阅读教育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剖析、展示凝结在教材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开拓思维的广阔性,砥砺思维的深刻性,促进思维的独立性,磨炼思维的敏捷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让他们掌握一些思维方法。
如《草船借箭》一课,周瑜提出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一万支箭,按一般人的思维常规和思考习惯,想到的是:箭必须用竹子、翎毛、胶漆等一支支制造出来,加上周瑜的人为干扰,要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周瑜这样明摆着刁难人。因此,思考到此就撞壁了。而诸葛亮高明在他能变换思维角度,突破常规的行为和思考方法。因为他知道十万支箭要在五天内一支支制造出来是不可能的,要按时按量交出箭,只有另辟蹊径,只有用不是“造”的方法。这样一反常态地去想,思路就开阔了,主意就有了,要箭就到曹操那儿去“借”的妙计就迅速诞生了。教学时,我就着力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想?而诸葛亮是怎么想的?从中体会么什么?显然,让学生这样层层剖析,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多方探寻合理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五、从课内外结合入手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而课外活动则为学生形成创造品格,增长创造性才干提供了一较为广阔的天地。陶行知就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拓展教学思路,大力开发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索的作业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课。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两道作业:1.设计制作一条保护地球的宣传标语,可以与一个人制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2.用照相机摄下或用图片写上一二百字的感想,然后举办图片展览活动。作业时,学生主动翻资料,搞调查,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讲,个个乐此不疲。事实证明,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单看收到的标语和图片的数量就达八十多件,其中还有不乏“精品”。更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居然通过家长的帮助,把环保部门的叔叔邀请参加他们筹办环保图片展览,并为他们作了《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的报告。可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