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早晨》上完了,学生早已蹦出教室游戏了,而我心中却仍然回味着课堂“赏读”的一些细节——也许这样的回味已然成为一种习惯。赏读是什么?它意味着对语言文字中美好的“人情物理”的认同与接纳,欣赏与享受;意味着情感上、心灵上、思想上的沟通与对话;意味着对文本中内容与形式上的“美”的链接与体验……
今天的赏读是从我的这段谈话开始的: “小镇的早晨多美啊”,作者最后说,确实,《小镇的早晨》如同一幅风景画,只是作者不是用色彩、线条,而是用语言来描画的,这样的语言不仅有色彩,还带着深深的情谊。我们读书就是要有一种本领,能够将文字还原为丰富的生活,先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在你的头脑里能不能跳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来。
我的谈话很快就让学生本还躁动的心安静了下来,并很乐意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读起书来。
自读后,我又让他们闭上眼睛,听声音很柔、很甜的侯唯希同学朗读。朗读结束了,余音仍留。“看到了吗?”我问,学生点头,但没有人举手,我知道要将丰富的画面转换成线性的语言来描述,哪怕是对于眼前这些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自己开起头来:我看到了这样的小镇早晨:月牙儿还留在天边,但小镇早已显露出她的轮廊。一条小河穿镇而过,河水明澈,静静的,缓缓的。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河面有它美丽的倒影,一条小船悄无声息地穿过桥洞驶来,又悄无声息地在眼前消失……学生接下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冉冉升起的太阳、伴着朝阳晨练的老人。课堂上静静的,只有说话人的轻言细声,我能感觉每一个人都在用心感受着,感受着这清新的晨风、和煦的朝阳、粼粼的波光、来去无痕的船儿……
再一次朗读,一个比一个美,一直美到了我的心坎里。
来点波澜吧。我说,昨天我们已经知道,恬静就是安静的意思,如果把第一句“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改成“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行吗?“不行,安静给我们的感觉是死的,呆板的,而恬静能给我们柔柔的美感”,“不行,虽然意思上没什么差别,但听起来给我们感觉太不一样了。‘恬静’的‘恬’和‘甜美’的‘甜’同音,恬静,听着,我感觉小镇的早晨不仅是安静的,安静中还有丝丝甜的味道。”——我稍一播种,居然收获起如此的欣喜!我说:“是啊,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家乡的小镇魂牵梦萦于作者的心头,怎不有甜的滋味。恬静,这是和谐、舒展、淡雅、甜美的宁静!”
我接着说,一个“恬静”,让我们产生如此丰富的感受。读读下面的第二部分,又会有哪些词句拔动你的心弦,让你不由自主停步咀嚼、欣赏,并愿意把自己的心得与同学分享呢?
下面是学生自读,伴着习惯性的同学交谈。
再一次课堂交流时,课堂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儿来形容,那真叫是“热气腾腾”!
张欣艺快人快语:“‘沉睡着的水乡小镇,被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了’这句话真美。作者没有说是被喊醒,被吵醒,被惊醒,而是‘被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多么诗情画意。想想早晨妈妈呼唤我们醒来那轻柔、亲切的声音,那是怎样幸福的感觉。”我说:“你的讲述同样地给我们幸福的感觉,真的,有你在,我们的课堂如此精彩,我感到了上课是这样的有味有趣,这不正是幸福的感觉吗?”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满脸幸福地坐了下去。
“我想说那个‘舔’,舔本来只是人或是动物的动作,课文说‘火苗舔着大锅’,我能想象那火苗如同人的舌头在舔着锅底……”“啊?”手常举、思维快、但表述常难如意的郝梓佑又一次引得下面同学惊讶和嘻笑。很快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转脸对嘻笑者言:“我是说,这个‘舔’用得很形象。”我说,你说得也形象,并和同学们一起笑着示意他坐下。
陈红收发言了:“我读‘卖棕子、豆浆、馄饨的小摊子已是热气腾腾了’,我的眼前出现了那烟雾缭绕的景象,豆浆开了,棕子熟了,馄饨浮起来了……”我接口:“陈红收的口水出来了”一阵哄笑,但陈红收却得意着,他知道,这是课堂常有的玩笑。又有学生举手,是李冀兴!“我感到顾客来了,主人忙着端豆浆、送馄饨;顾客们吃着,谈笑着,那景象才叫热气腾腾。”我立刻给了表扬:聪明者,李冀兴也。张欣艺又来了:“为什么顾客那么多,是因为主人‘淳朴’,乡里乡亲的,很客气。”我说:“与‘淳朴’相对的是什么?是‘奸诈’”
……
赏析完了,照例,我们又来回头读课文。同样的,声如天籁。
学习第三自然段了,指名读书后我问学生,急匆匆的脚步声、自行车的丁零声、摩托车的突突声明明是噪音,在作者的耳朵里怎么就成了欢快和谐的交响曲了呢?指名几个同学回答不如意,何笑妍同学发言了,这是个沉稳的女孩,常常不鸣则已,一鸣便惊人,这回怎样呢?“在作者眼中,这并不是噪音,因为这是人们上班、上学而发出的声音,这声音意味着小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在作者心中,这声音就是欢快和谐的交响乐,这声音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机、代表着人们对发达的企盼!”多好啊,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能讲出如此到位的话语来。我还要说:真好啊,赏读的感觉:风行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