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加强听说训练,根据大纲精神,编者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训练”中系统安排了“听话·说话”练习,为教师循序渐进地进行专项听说训练提供了条件。教师可凭借“基础训练”中“听话·说话”的训练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重视听说兴趣的激发
人的听说能力是在听说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某种活动有兴趣,就会产生参与这种活动的愿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基础训练”教学中依据每次听话、说话的内容和要求,精心构思导语,采用巧设情境、故设悬念、鼓励竞争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爱听、爱说。如,语文教材第七册“基础训练7”中“听话·说话”的内容是“小磊怎样接待王叔叔”的,意在培养学生能清楚完整地讲述一件事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我创设了三种情境与学生合作表演:1、王叔叔了解到爸爸妈妈去商店后,就在家里等爸爸。2、王叔叔了解到爸爸妈妈去商店后,说改日再来。3、王叔叔了解到爸爸妈妈去商店后很着急,因为单位里有急事需要爸爸立即去一下。通过创设情境,活跃了学生思维,充实了说话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积极参与听说训练的愿望。
二、加强听说方法的指导
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在日常人际间的语言交流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从走向社会适应未来人才需要的角度看,听说比读写显得还重要。因此,在教学“听话·说话”时,我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感知方法、学习方法、体会方法、运用方法,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如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1”的“听话·说话”,要求学生收听少年儿童广播节目再讲给同学听。根据教学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要求,我着重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先想后说,边想边说的能力。我是这样指导的:1、要求学生口述老师讲的一句话。通过训练,使学生知道要能正确转述,必须边听边记。2、要求学生口述老师讲的一段话。结果是能口述的学生甚少,因为老师的话内容多,他们听一遍不能全部记住。于是,我通过进一步引导启发,使学生懂得听别人讲话,同听广播节目一样,应抓住要点边听边记,这样才能记住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3、播放录制的一个少年儿童广播节目,让学生抓住重点边听边记,在此基础上练习边想边说。4、布置学生课后运用“抓重点,边听边记,先想后说,边想边说”的方法,收听自己喜爱的少年儿童广播节目,有条件的可自制说话录音带。这样教学,把听说方法的指导贯穿于听说训练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听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听话·说话”教学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拓宽训练面,为学生提供参与听说训练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使他们的听说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如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7”的“听话·说话”,是让学生讨论过生日互相请同学吃饭好不好,以训练他们在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时,我在学生明确了有关要求后,引导他们回忆自己过生日时有没有请亲戚朋友或同学来家吃饭,想一想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并提醒学生既要积极大胆发表意见,又要认真思考,想周到、想清楚后才说。同学们做发言准备时,我抓紧时间对个别差生进行指导,为其参加讨论发表意见创造条件。在分组讨论时,我发现有几名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想说又不敢说,便加入了他们小组,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我又根据两种不同意见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大组,让他们在认真准备后,推荐出代表(每个代表队由好、中、差三名学生组成)进行了辩论。由于话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上精心准备,六位辩手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听了都情不自禁地鼓掌。这样教学,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听说训练的积极性,为每位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听话、说话训练创造了机会。
(发表于一九九九年第六期《云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