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让课外阅读成为负担
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小学 黄剑峰
二年级的小红放学回到家里,放下书包,掏出几张试卷来,就向父母诉起苦来,今天又要进行课外阅读,还要完成好几道思考题。看那表情,仿佛异常痛苦。
据我所知,目前,在各个地方的学校,像小红这样的同学不在少数。为什么,这些同学会把课外阅读当成负担呢?
目前,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并在量上作了明确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的阅读总量不少于万100万字。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无可厚非。但每天把课外阅读当作任务,且把作品分解一段一段的,用一条一条的问题去考学生,让学生读后回答,第二天还进行检查。这样,原本就不轻的课业负担,就更加重了,学生苦不堪言。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相互“帮助”、“交流”,结果作品未读,任务照样完成,这与教师的出发点大相径庭。如此的课外阅读有什么效果?笔者认为,要使课外阅读的任务得以落实,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必须做到:
1、要照顾儿童的特点,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教师和家长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关心孩子,而不是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要,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经常是辅导材料一大堆,而忽视了儿童在精神、人格上的修养。有的家长认为小人书没内涵,文学书没效果,觉得还是教辅用书能立竿见影。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儿童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什么时候孩子对什么有兴趣,能接受什么,不是家长凭借自己的理解就能知道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可以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利用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能给学生以感染,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2、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儿童读自己喜欢的书。
阅读是个人的事情。就成年人而言,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修养层次、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对书的喜好也就千差万别。有人偏爱小桥流水般的抒情小品;有人专注壮怀激烈式的骁勇檄文;有人钟情跌宕起伏的怪诞奇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惟有喜欢,在阅读中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身心;惟有喜欢,才会使阅读成为一种智慧的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才可以获得诗意的体验。对于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有责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支持孩子有个性的独立的阅读,鼓励批判性的有创见的阅读,使他们在精神上、个性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3、尊重孩子的阅读自由,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给他们时间上的保证。两周一节的自由阅读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每天挤出时间来,天天读,才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这就要求所有的任课老师共同支持,尽量减少作业量,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自由阅读。要教育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本应该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阅读累了,就在本子上或画一朵小花,或描一只小虫,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只有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从而稳定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但如何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不要再将课外阅读当作负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也是提高一代人素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