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1.分析母亲这个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典型形象。
2.领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的重要作用。
3.体会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在预习时按照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结构层次;教学重点是领会作者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写母亲被敌人发现以后的心理活动。课堂教学以完成“思考和练习”为主线逐步展开。
教学过程
预习:
“预习提示”第1段说明了《母亲》的题旨,要求学生记住两个“第一”;第2段交代了与本文相关的情节,以及本文的主要情节:党派母亲带着她儿子巴威尔的演说稿(即传单)到外地去散发;第3段紧扣单元要求,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要求学生预习时按以下纲要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接取传单(1段——8段)
(二)保住传单(9段——23段)
(三)散发传单(24段——50段)
(括号里的序号要学生自己填写。)
要求学生预习时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的第一问,在课文找出母亲被敌人发现以后的心理活动描写的关键语句。
讲解:
《母亲》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不朽名著,母亲也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形象。本文生动地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母亲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逐步觉醒、逐步坚定的过程。母亲拉盖雅·尼洛夫娜在本文出场的时候,革命人民同沙俄专制的斗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她的儿子巴威尔·符拉索夫已经被捕,而且在法庭上发表了猛烈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被反动政府判刑流放。母亲不顾失掉儿子的痛苦,毅然接受了党组织派她带着传单(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稿)到外地去散发,把真理告诉群众,以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下面先检查预习情况:
请四个大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写出三个部分的起讫段落。
讨论:
四名代表分述划分结构的理由。
提示:第一部分:接取传单。具体描写母亲接取传单是从第4段到第8段,文中详细描写了母亲接取传单后的动作。
第二部分:保住传单。从第9段到23段详细描写母亲在被敌人发现以后的心理活动。
第三部分:散发传单。从第24段到50段,其中33段到50段详细描写她散发传单时的语言动作。
再请一个学生说一说作者在“保住传单”这一部分是如何细致而又有层次地描写母亲被敌人发现以后的心理活动的?
1.先把课文中描写母亲心理感觉的语句找出来:
第10段:“她想用这个念头来抑制胸中的隐隐的不快的感觉”;
第11段,“强烈的灾祸预感……”
第14段:“……,各种想法在她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第20段:“母亲觉得……”
第21段:“她心里鼓起了一股好像震动全身的猛劲,……”
第23段:“几秒钟的动摇好像使她更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起来。”
2.作者从哪儿开始描写母亲“几秒钟的动摇”?怎样描写的?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作者从第11段到21段描写母亲被敌人发现以后“几秒钟的动摇”,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母亲激烈的思想斗争。
11段写母亲有“强烈的灾祸预感;当她明白已经被敌人盯住了时,开始“几秒钟的动摇”了。
请大家看“思考和练习”三第1、2两题。第1题中的“一个小火花”与“小火星”含义不同;“一个小火花”是指母亲头脑中的正确思想;“小火星”则是指在“几秒钟”里产生的动摇思想。这两句都是用的心理描写方法,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
第2题中的“这些想法”,就是指母亲在“几秒钟的动摇”时,头脑里产生的一些想法;“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指的是“丢掉箱子逃跑”的动摇思想。这种推动思想包括在上述“这些想法”之中,这是它们的联系,区别在于“这些想法”之中还包括坚定信念、勇于斗争的正确思想。
作者用这么多的篇幅描写母亲“几秒钟的动摇”,其目的是为了展现她在革命实践中逐步觉醒、逐步坚定的过程。
3.再请大家看“思考和练习”三第3小题,并结合“思考和练习”一的第一问理解“如何层次分明”地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
提示:句中的“眼光”“视线”都是指的“那人”,即沙皇政府的特务;母亲开始感觉“那人眼光好像针一样刺着她”,后来又觉得“那人”的眼光是“一道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这种感觉上的变化,是因为母亲心理活动的反映不同。当母亲被敌人发现后产生“几秒钟的动摇”时,由于她自己胆怯,所以就觉得“那人”眼光刺人;经过“几秒钟的动摇”,激烈的思想斗争使她坚定了信念之后,大无畏的革命勇气使她与“那人”对视时,觉得“那人”“胆怯”、“没有精神”。
综上所述,母亲被敌人发现以后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胸中隐隐不快的感觉(9段——10段);
(2)几秒钟的动摇(11段——21段);
(3)心跳比较平稳起来(22段——23段)。
这些心理描写表现了母亲在革命实践中战胜忧惧和动摇后的坚定,同时也表现了一个觉醒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对事业的忠诚和负责精神,这些描写也是下文写她跟敌人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
讲解:
请大家翻开“单元知识和训练”中“小说的环境”一节,第203页说:在分析典型环境时,要注意“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揭示了母亲活动的社会背景,又为母亲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依据。例如本文的第1、2、3段中的环境描写:
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
这种自然环境描写,不仅点明了母亲此次行动的时令特点,而且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还有第2段关于车站的社会环境的描写:“肮脏的被煤烟熏黑了的三等候车室里面已经挤着许多人,寒冷将铁路工人赶到这里,马车夫和穿得很单薄的无家可归的人们也来取暖”,既揭示了沙皇专制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又为母亲后来散发传单受到欢迎提供了依据。
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先找出环境描写的有关语句,再结合单元知识和那些语句的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练习:
课堂完成〔思考和练习〕四,要求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同位两人互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