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课标对人文性的表述并未削弱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而且准确而恰当的阐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加强思想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中说:“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这是我们审视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出发点。 在这一部分,课标简明而准确地提出了课程性质和地位,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是这样说的:“《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所有这些内容正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语文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所担负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所必需的。课标还说:“考虑用‘语文素养’的名称,把上述内容都纳入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做这样的改动,不仅仅是在名称上做文章,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说得多好!过去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多是说教、灌输,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实施课程的指导思想。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课程基本理念,特别指出:“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核心正是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而“熏陶感染”是语文教育进行思想观念教育等较之取向教育的重要特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这两个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落实语文课程思想性的正确途径。落实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也有利于纠正过去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穿靴戴帽”的弊病。 另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两个基本理念,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明确地落实了思想观念教育的目标。课标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正确地阐明了三个纬度目标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啊,而不是过分强调某一方或某一点。在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恰当地规定了包括思想性在内的人文教育目标,而且不是单独或分开提出,而是有侧重地综合表述。对语文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是这样说的:“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综合、梳理,总目标归纳为十条,这十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五条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这样就在课程目标中准确而恰当地落实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的定位,也保证了语文课程思想性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实施建议,首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 “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国家对教材的审定制度,保证了语文课程正确的思想教育内容。同时,“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的规定和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为学校和教师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选择教材开发广阔的课程资源,有针对地通过语文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进行思想观念教育开辟了空间。 “教学建议”一共提出五条建议,第三条是“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一条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一条既指出了语文教学中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内容,还指出了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途径、方法和特点,进一步保证了德育任务的落实。其他四条建议则从课程教学实施的其他方面作了建议。全面落实这五条建议,不仅在语文教学中保证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保证了语文课程中思想观念教育的实效。 教育评价具有积极导向、记录成长、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和检查选拔等功能。 语文课标的“评价建议”,从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了总建议,强调:“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接着,从语文教学的五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同样保证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保证了语文课程中思想观念教育的实效。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几点启示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有以下一些启示: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习和吸收外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尽管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分歧和讨论还会长期进行下去,但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提法,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准,造成人文价值的失落、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语文教学低效多耗的种种问题,使语文课程真正发挥在提高民族素质的应有作用。 人文性含有情感、意志、态度和思想观念等成分,意志、态度和思想观念等都与情感有密切关系。人文性的核心是情感!没有情感哪能谈得上思想?说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无论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来讲,都没有说到根本上去。试问:对某个思想性很强的东西不喜欢,哪谈得上接受其潜移默化,或者说接受其教育?前些年把思想性提得够高了,但是也没有因此不使语文教育不遇到世纪末的尴尬,也没有因此不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表述语文课程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关系上,《语文课程标准》都准确而恰当。特别是三维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无论是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来说,没有过分强调思想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没有削弱语文课程的思想性,而且由于准确的课程性质定位、全面的课程目标以及实施建议,使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性落到了实处,会使其思想观念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途径、方式方法都有针对性,可以真正取得实效。 中国语文教育再不要来回折腾了。还是回到课标的提法上来,按照课标的提法指导语文教学为好。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