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鲜活的源泉充盈心灵
——学习课程新标准的体会
通州市五总小学 邱国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标准》),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框架下的产生并推行,既是义务教育段同仁们的喜事,也是教育界的喜事,更是中国迈步新世纪振兴民族、振兴教育之壮举。《新标准》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全新的语文课程,是献给新世纪中国孩子的一份重礼。研读《新标准》,我深受触动,豪情满怀。下面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让崭新的理念在教学中熠熠生辉
首先,《新标准》对语文学科给予了准确定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和展开,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此可见,语文素养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其次,《新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样,长期禁锢着广大语文教师头脑的枷锁便从观念上被粉碎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便会冲决束缚,开创出汪洋恣肆的新局面:“教活书”———既教教科书这本“有字书”,又教社会与人生这本“无字书”;“活教书”———既在课堂内训练听读说写,又在课堂外训练感悟运用;“教书活”———能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又有活跃求实的创新能力。
二、让多彩的信息在求知中鲜活涌动
像一首歌中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学生的世界原本很精彩,而生活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他们显得那么的无奈。在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摄取的态度和方式,发达的电视传媒和日益完善的互联网时时处处都在传递着动态的新鲜的信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这些新鲜的信息中,获得知识、获得智慧、获得创造,自主产生求知的动力。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过去,中小学语文课程采用统一的语文教材、教参。教学时,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下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此,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调和开发能力,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语文教学中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诚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只有广纳百川,才能汇成大海,只有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文化才能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色彩。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为语文课程提供了充盈的源头活水。可以坚信,鲜活的信息资源将使明天的语文课程更加朝气蓬勃。
三、让创新的花苞在学子中自主绽放
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中来。语文教育所进行的这一番尝试,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信心和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探究式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从学科或现实生活确定研究专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也只有如此,学生创新的花蕾才能自主绽放开艳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