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
【字体:
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一得   
    陶行知先生在著名的《创造宣言》中把教师的工作称做是创造的工作。他热切地呼唤道:“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幼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这一呼唤在当时是振聋发聩的,就是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教师创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陶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什么样的人才是教师崇拜的人呢?当然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在创造能力上,在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提供的价值上胜过他的老师的人。为造就这样的人才,教师的工作必须具有创造性。那么教师这一神圣的创造的工作应当怎么样去做呢?我想从以下这样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民主、宽容地对待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创造活力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个环境是民主、宽容的,还是专制、紧张的;是充满了活力适宜于学生创造的,还是死板拘谨束缚学生思维的,这很重要。要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创造力的环境,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个职工都应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我们有的学校把学生在校园里的活动规定得过死,可以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的条条框框太多,名义上是有序的管理,实际上是办了坏事,弄得学生在学校里无所适从,动辄得咎,没有了一点点自由活动的可能,思想上也就有了紧张感。这样一来他们的思维怎么能放得开去?这种管理方式显然与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能够自由创造的空间是相违背的。
在学校工作的各种角色中,班主任总是处于很显著的中心位置上,这是因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等等工作都是通过他们去完成的。所以,一个班级的民主、开放的程度怎么样,学生的活跃程度、创造热情如何,班主任的工作是很关键的。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谈话,这是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感情,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被运用得最多的工作方法。我们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采取什么样的技巧,以什么样的态度乃致采用什么样的语调,都要有讲究。过去我们提出谈话的“四有”(即有趣、有据、有数、有度)原则,我以为,除此之外,谈话时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不可以居高临下甚至强辞夺理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无论是在有了好的表现或坏的表现的时候,都是受到尊重的。这对他们主体意识的张扬,对他们思维的活跃都很有裨益。有一次,我所教班级的一位学生放学回家为走捷径翻越附近一家工厂的围墙被厂里的保卫人员送到了学校。这是一件对班级荣誉有重大影响的坏事,但是我没有气势汹汹地大声呵斥他,而是在了解了他这样做的全部经过后,只强调我们班同学的集体荣誉感是很强的这一点,就把该怎样处理这件事的权力交给了他自己。第二天到学校后他主动地向全班同学讲了犯错误的经过,并说因为他的行为使班级的荣誉受到了损失,他向大家道歉。也许有人会采取让学生受窘、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现眼以期将他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工作方法。但我认为那样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制造出更大的反抗性行为来,还会使其他学生有一种恐慌感,使他们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受到了影响,这对有创造活力的班风的建设显然是毫无益处的。陶行知先生曾有一首《小孩不小歌》是这样写的:“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里陶先生说了一个重要的意思,那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小学生当做大人来对待,要尊重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即是提出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这种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对学生和创造力的培养是很有益处的,很值得我们记取。
    二、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训练。
    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具体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方法,即:“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是很重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的,他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方法,其实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的前提条件。真正地做到了,就能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能使学生敢想、敢做、敢创造。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主战场,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的环节,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在课堂里的主体,使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创造的思维能力在课堂里得到训练。有一位老师在进行《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时曾经进行了这样的一个尝试:在上这课之前,她让学生自己将课文仔细地看几遍,并给出一张上面列有“实验目的”、“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实验”、“实验结果”几个栏目的实验报告单,让他们完成这张报告单。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手脑并用,让他们不仅在填写这张报告单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还感受到了科学工作者思维的内在的逻辑性,从而使他们科学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类似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了出来,让他们处于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使尝到了学习、创造的快乐。
    三、不断发掘新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创造的锻炼。
把教育办在围墙内这种学校教育方式的优点显然是很多的,但是它又使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都受到了限制,这又是它的不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我以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很有建设性的。这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思想。他在谈到“社会即学校”时说: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他的这一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的工作仍有指导意义。新颁发的教学大纲对教学方法有了一些明确的要求,如语文教学大纲中将原大纲中的课外活动改为语文实践活动,其用意就在于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内容、形式与渠道,做到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媒体灵活多样,与自然、社会联系的渠道畅通等等,目的是要把学生从“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陈腐的教育状况中解放出来,加强对他们的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教育”应当是相吻合的。现在我们摸索出了有许多新的教育模式,如研究性教学、快乐教学等等,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作文课,一些老师不再拘泥于在课堂里指导评讲,而是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让他们手脑并用地去亲身体验生活,以获得鲜活的写作材料。笔者在任四年级语文老师的时候曾让学生写一篇介绍家乡的土特产的文章,时值秋天,我把学生带到了农民的田头,让他们帮助农民们刨山芋和花生。由于有了这样真切的体验,和过去相比,写出的文章不仅不空洞,内容上也极少有雷同的,解决了在作文教学上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不说雷同话、不写雷同的事这一一直困挠我的问题。从那时开始我一直尝试着敞开课堂进行作文教学的做法。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事实不止一次地证明,在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本着让学生“大解放”的思想,动脑筋想办法,不断探索,就一定会找到更多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的教学方法来的,也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是老师所崇拜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理论宝库。他的许多教育思想今天看来仍然是鲜活的,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做好这创造的工作?怎样培养出具有创造才能的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诲都应当是要铭记在心的,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中努力地去实践它。
                 (此文获县陶研论文评选二等奖2002年8月4日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