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五步课堂教学法
        ★★★
【字体:
五步课堂教学法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五步课堂教学法
                          皖无为师范附属小学   彭荣辉

    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漫山遍野都是素质教育的呼声与实践之时,语文课究竟该如何上,便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不才,结合几年来的亲身教学实践,现总结出“五步课堂教学法”,在此显丑,仅供诸位同行参考,也恳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设疑定向
    “有的放矢”之说,亘古有之。说到箭,便不能不想起《关尹子教射》中的一句话:“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仔细想想,语文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无疑已成为历史。因为它的有背常理,因为它的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为它的不利于孩子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蓦然回首,显然,我们已不能继续前人那种“满堂灌”的落后手段与方法。过去,“学习目标”之类,不是总是由老师之口提出来吗?如今,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尽可能地激发、活跃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小主人,倒不如索性让孩子们自己设疑好了。一篇陌生的课文,一堂新鲜的训练,带着些许好奇,带着些许求知的渴望,先由他们自己去设疑,然后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再自发去学习,这无疑将是个事半功倍的举措。毕竟,“路”是由他们自己选的。
    譬如,学习课文《詹天佑》,稍加思索,学生们无疑便会提出如下疑问:“詹天佑是谁?”“他做了些什么事?”“詹天佑他具有哪些令人敬仰的品格?”“作者以‘詹天佑’这个人名为题,其目的是什么?”等等。你能说他们提的不好?你能说这里没包含着我们学习的目标?如此这般,自然为下一步的自觉自发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学习
    “靶子”树好了,还等什么呢?自然是“射”了。罗丹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然而,对于这些还不谙世故的孩子们来说,其实,并不尽然。争强好胜的特有心理特点,加上自我表现欲望的膨胀,使得他们大有横刀立马大破敌军,不研究出个头绪决不收兵之势。翻书也好,查字典也罢,只要是自主自学解疑,一切形式皆可不拘。俗话说的好:“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所谓语文技能 “听、说、读、写” 的训练,尤其是“读”与“写”,于此,不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吗?
    三、交流讨论
    谚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事实并不无道理。由于孩子们年龄的缘故,认知上的差异,兼之知识水平上的局限性,势必造成学生对某些问题及事物理解上的欠科学、客观现象的不可避免。“交流讨论”,便是个“亡羊补牢”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你说你的,他说他的。最终“谁主沉浮”呢?自然是“真理”——孩子们一致能接受的说法。正所谓“博采众家之长,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如此训练,孩子们岂能不形成正确的认识?事实上,好处又何止于此。余外,一者:学生“读”与“听” 、“说”的技能进一步得到了训练,能力有所提高;二者:这种集体交流形式,无疑也使他们认识到“互动学习”、“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有助于其团队意识的培养。如此一箭三雕之举,何乐而不为?
    四、解惑答疑
    上述“交流讨论”,往往涉及的只是些大众化的,普遍的,带有共性的问题。然而,由于先后天主客观因素的差异,学生们又常常表现出学习层次的不同:你知道的,他不知道;他知道的,而你又可能不知道。怎么办?继续交流呀!你不是有疑问吗?尽管提,总会有人给你解决的。偌大一个教室,好几十号人,张三不行,还有李四,李四不能胜任,王五再接着做……这样还不能罢,翻书查资料呀。“团结就是力量。”办法总会有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嘛!更何况,真有什么疑难杂症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又有何妨?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确是已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兴趣,营造了一个极其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锻炼了同学们“听”与“说”等方面的技能,提高了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借助实践,使他们领悟到“三人行,必有吾师”之真谛。
    五、自结得失
    “教,然后知不足。”学习同样如此。常言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为此,大力提倡教者注重课后鼓励倡导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去小结每堂课学习的得与失是必要的。自学的方法、设疑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写作的方法等等,不一而足,让学生们就此想想,说说,再写一写,这无疑又将是次难得的语文技能训练实践的好机会。
    日前,有人提倡:将语文课上成实践课。笔者所为,或许便是个尝试。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训练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是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都会学了,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之神圣职责自然也就回归了本位,也便自无越俎代疱之嫌。
    当然,笔者所言,还仅仅只是一家之言,可谓肤浅。不足之处,还有待与各位同行前辈及专家们进一步商榷,以求日益完善。
文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