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豆”的启示
——让一切真正从孩子出发
崇福镇完全小学 王侃
“小豆豆”既不是那黄豆、大豆、毛豆、扁豆,也不是长在脸上那可恶的青春痘,“小豆豆”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笔下《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主人公,一个生活在日本最动荡年代里的小学生;一个在“正常学校“无法正常学习的小学生;一个被正常学校的老师开除的小学生;一个看似患有多动症的小学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把这本书买回了家。
《窗边的小豆豆》其实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巴学园,这个小豆豆成长最为关键的学校,50多师生的一所战争中的学校,用退休的电车做教室。就是这样一所学校,造就小豆豆的改变,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所创立于1937年,被战火毁于1945年,仅存在了8年的电车学校,由于校长的出色管理和教育,它竟然造就了许许多的名人、有用的人。这所存在于30年代的学校,校长的许多教育理念却是我们现在教育工作者所不能及的。
我喜欢
小豆豆第一次看到巴学园,看到了这电车样的教室,开口学了一句话,让妈妈吃了一惊。
“我非常喜欢这个学校!”
走进了校长室,在简单的问候之后,校长要求:
“下面我想和小豆豆谈谈,您请回吧!”
然后,妈妈就走出去了,并且把门也关上。
“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
小豆豆本来以为,也许校长地问些什么问题,让自己回答,当听到“说什么都行”,小豆豆开心极了,立刻开始说起来。说话的顺序,说话的方式,都有点乱七八糟的,但却是拼命地说着。
小豆豆一件一件地说起来。校长先生边听边笑着,点着头,有时候还问“后来呢?”小豆豆越来越开心,说个没完。就这样小豆豆,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和校长说了四个小时的话。
校长最后告诉她:
“从现在起,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小豆豆,来之于一个普通的学样,在那所学校里,老师和校长都认为她是一个“问题”儿童,所以她被退了学。在巴学园里,她走进学校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喜欢这儿”这是一个客观条件,孩子的天性当中存在喜欢新鲜事物,充满色彩的世界性格,大人不应该把它变成你想要的模样。
巴学园有这个条件,这是社会,也是人为。大人化的学校布置,也许会很美,但是吸引不了学生的目光,在单调的环境当中学习,学生也会疲劳。常说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于学习的环境,我想作为大人,或者说是作为老师,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首要条件不是安静与否,而是应该真正做到从孩子出发,从他们的性格出发,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找一个他们喜欢的环境。在我们班中,五年级了,有些学生喜欢边听边音乐边写作业,家长当然反对,有一部原因是因为他们听的那些流行音乐,不适合他们的年纪,也有一部是因为怕他们做作业时不够专心。可假如,我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也许会是,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做法,而一旦不让他们这么做,反而会静不下心来。这就是一个传统意思上的环境和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的不同。
再说这个可爱的校长。小豆豆的情况,我想他不会不知道,可他没有因为他的其他学校的“不良”表现,而对这个孩子印上了记号。作者黑柳彻子后来回忆到:
“我非常感谢校长让我讲了四个小时的话,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打心眼里喜欢这个校长。是他让我感受到自己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不堪。”
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人不同。(在克隆人还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各种各样的性格,造成了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碰到的最大的问题,但我想,能认真地听听孩子的心声,这真是了解学生的最好办法。还是那句话:一切真正从孩子出发。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死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却是活的。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也有条件去了解每一个学生,这就是从孩子出发。也许目前大多数学校、班级采用的大班化教育,还无法做到真正从每一个学生出发,但至少我们可以去尝试。低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话。听他们说说他们希望的,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我们把自己的职业当成是一种服务,对象是学生,我们必须去了解才行,就像每一个服务行业一样,了解顾客要什么,才能知道怎么样做最好。这个服务行业也一样,对象的不同寻常,也许让许多老师没有做到平等对话,而我想,平等对话,这才是新时代的学生最想要的。平等对话,我们才可以真正听到学生心中的话,才能了解他们真正的性情、兴趣,才能更好得做到一切从他们出发。
上课
巴学园直正让小豆豆感到与众不同的也许是它的上课方式:
以前的学校,谁坐在哪个位置上,旁边是谁,前面是谁,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在这个学校里,却可以自己根据你当天的心情和方便,每天都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
一般的学校,教是按着每个时段,有顺序地上课。如果第一节是语文的话,就上语文;第二节是算术的话,就上算术。但这个学校完全不一样。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女老师就把今天所有要上的课,还有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说:
“下面就开始上课了,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
然后学生有的就从写作文开始,有的在后面位子上做实验,这样的情景到处可见。这样的上课,多半是自学为主,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就请问老师,甚至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会出现心不在焉地听讲的情况。
多么自由的上课方式。也许在现在,我们称这种方式为“放羊”。放羊,这是缺乏指导的上课,任其自由的上课,没有纪律的课堂,这跟我想要说的“自由”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中国人谁都知道“自由是建立在纪律上的”我们都逃不过这个大范围,也只好在这中间讨论了,殊不知,在这中间讨论,也会给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这种教育方式,却恰又是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用这样的上课方式,教师可以渐渐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所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老师可以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在我看来,它真是一个有效的上课方法。还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了学生。
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一般来说,学校对于学生们的盒饭有所要求时,就会对家长说,“请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偏食的习惯”,或者“请注意营养的全面和均衡”之类,但是巴学园的校长先生只是这样告诉家长们:
“请让他们带来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
吃饭时,校长会问:
“你们今天都把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带来了吗?”
校长一个一个看,假如今天妈妈忘记了带上海的味道或山的味道,校长就要求夫人把山的味道或海的味道分给没有带的同学。
你知道什么是山的味道?什么是海的味道吗?这个聪明的校长把荤、素分别叫成海的、山的味道。当校长宣布吃饭时,没有一个学生挑食,都又开心、又兴奋地吃起了面前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
谁说学生的快乐和老师的快乐是分开的?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老师的快乐就是学生的快乐,当然学生的快乐的就更是老师的快乐了。在和谐的气氛下,在真正的了解下,老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改掉学生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孩子本身也许尚未发现,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他已经拥有一种让他一辈子都授用的习惯。
当年从巴学园走出学习第一步的学生,现在在各行业发挥着他们的才干:身有残疾的高桥 彰,现在是一家大公司的担任“协调工作”;喜欢物理的阿泰,现在是一名物理学家,担任“费米国立加速研究所”副所长;因为干坏事而被校长训斥的大荣国雄是日本屈指可数的东洋兰鉴定专家。
21世纪了,我们不会再去培养一个个千篇一律的动物,而是要真正去塑造一个个富有个性色彩的人。人就有各种各样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去塑造人,我们只有通过去了解学生,从学生出发。不管是从他们的学习、还是生活、性格,把一切调整到他们最合适的地步,运用更新的、更合适的教学理念去教。把一切真正从孩子出发时时刻刻放在行动的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