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点束缚 多一份自主
——《我们的奖牌》课后随笔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班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到黑板上画的一个“○”,被问“这是什么”时,回答是争先恐后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同样的问题在一班大学生面前,得到的却是长久的沉默和班长犹豫的回答“这……大概是个零吧?”这个例子难道还不足以令我们深省吗?而今,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依据《标准》中的这一指导思想,在设计《我们的奖牌》一课时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加一点束缚,多留给学生一份自主的空间,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缩短师生距离,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例如,讲到奖牌的图案要突出主题这一个教学难点时,我故意请学生帮我一个忙,围绕我提供的主题——会烧一手好菜,来帮老师设计一个奖牌,于是,学生热心地忙乎开了,有的说:可以做一顶厨师帽,上面写个“菜”字;有的说:可以做一盆菜……这时,我装着很出乎意料地说:同学们真聪明,可以帮老师想出这么多点子,那我就照你们说的来试一试,接下来我就照学生的思路来做奖牌,学生为老师能赞同他们的想法而得意,其实,这个时候最欣慰的还是我自己,这一刻,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气氛更为融洽了,接下来的学习更为轻松乐意了。
(二)开放思维空间,鼓励自主解决问题
自从一个幼小的生命与母体分离,呱呱坠地开始,一个人便开始了自主性发展的艰难历程,当儿童步入学校,走进课堂,他们的自主性便更多的体现在自主学习上,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自克服困难,他们便会形成坚强的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并善于通过多种方法使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运用自已的力量去获取成功。
我没有灌输给学生“该怎么去做橡皮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我的操作示范、然后自已动手做,最后才让学生回忆刚才用到了些什么技法?学生由于有了直观的观察和实际的操作,现在让他们归纳已是水到渠成。果然,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他们踊跃地举手介绍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有的学生还发现,在制作同样的物体时,可以用不一样的方法等。这时,我趁热打铁,提出第二个问题:还可以想出哪些新鲜的方法?学生在经过讨论和尝试后,又得到了许多新的方法,如:卷、点、刻等。显然,由于这些方法是学生自已通过努力而发现的,因此,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小小的成就感,我再适时的加以鼓励,使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都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讲求评价艺术,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首先,评价应以激励这主,注意情感效应,例如:当我请一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做的奖牌,虽然他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表述得不够清楚时,我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理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在我们的努力下,他终于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妈妈爱我,我也爱她,这块奖牌是送给妈妈的,所以我用一个爱心做主题图案!”
其次,我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给尽可能多的学生以自我展示的空间。实践证明,在这样一种人人都得到尊重和认可,人人都积极参与的状态下,学生的充分发展将不再是个空想。本课的实施,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教学。需探索的问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上课时的交流面更广一些。
为了使一千个人看一个“○”会产生一千种想法,而不再出现令人震惊的疑惑和沉默,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少加一点束缚,多留一份空间给学生,从而真正达到“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