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练习设计的优化
周学平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发挥这个环节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提高练习的效率。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思维抽象逻辑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而小学生又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注意力不易集中,辨别能力较弱。看问题常有片面性,不善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必须在改进练习设计上加以注意。
1、 有坡度有层次,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阶梯。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
因此,所设计的练习题也应该有一个坡度,先练习模仿性的题目,属于再造性思维,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再后达到创造性思维的程度。
有坡度还要有层次。以往的教学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上,往往是一次布置若干道题目,结果能力强的学生解题快,能力弱的学生解题慢,形成劳逸不均,前者浪费时间,后者手忙脚乱。不能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练习的反馈信息,及时指导纠错。所谓层次,是将设计好的几组练习题,按坡度不同分几次提供给学生练习。每个层次题目不多,使学生在解题速度上差距不大。每个层次又能及时反馈,及时指导,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防定式,防干扰,使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达到稳定的状态。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式。如 加减法混淆,乘除法混淆。有时学生还会从题目的个别字句寻找所谓的规律。如见到题中有“倍”字,便认定用乘法做。学到面积时常与周长相混淆。所以,在设计练习时,应注重加强辨析题,判断题,变化条件或问题,对比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在辨别中提高。
3.周期反复,交替出现,形成内化。
学生学习,离不开众多感官的参与。如在学习某项知识时常通过耳听,眼看,嘴说,手动,达到对知识有一个表象认识,然后在多次反复的运用中加深认识,形成内化。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考虑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同时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迁移,注意及时对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
4.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
小学数学从内容上看,有许多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如在练习时加以考虑,则会使孩子们感到原来数学离我们很近,它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运用更灵活。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素质。所以,练习设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能力为宗旨,努力提高练习的科学性,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