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现代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围绕这个核心,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向着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现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谈素质教育,谈创新,谈实践能力已经不是太短的时间了,但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却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有很多教师仍是用陈旧的思想和观点,指导教学;在教学中仍是注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即使有一些新的内容,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者是给别人看的,不是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绝大多数教师每天都很忙,他们忙着给学生出题、印题,看到他们是在辅导学生知识,很少有教师是在课堂教学上 、教研上下更大的功夫,他们只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去教学生知识,这已经不符合课改的精神。
教师应从传统教育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用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去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树立适合创造教育的新观念。当然,观念的转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教师们认真领课程标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成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创造性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提倡创新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并不摈弃知识的积累,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前者是前提,后是是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创新学习侧重于把握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它不仅受智力的影响,同时还与一定的训练机制有关。因此,引入一定的训练机制、策略,用以提高思维的实效有其必要性。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问题的提出,人们解决问题只能是表面上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没有得到发展。
在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利用创造性的丰富想象力,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从而完成从维持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飞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现有知识,并以自己方式接近生活实际,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提出问题,并能以全面的态度对待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是对复杂事态的研究,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把握全方位的思维风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是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我让学生课下准备了几根木棒,有40㎝、30㎝、20㎝、20㎝、10㎝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组三角形,最后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是任意三根木棒,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就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同学们的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接受知识,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又能为实际生活服务,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的教学脱离实际,学生不知道他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途,以致于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联系实际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这样的基础上,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他们也能提出很多问题,也能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测量仪器,来到操场运用学生所学过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测量,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有的记录,有的测量,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后来有两名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在测量旗杆的影子和一段皮尺的影子,我们知道,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是成比例的,他们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在小组讨论过后,有的同学又提出问题,我们测旗杆,底部可以到达,如果我们测小山的高度,该如何测量呢?,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因为问题同实际联系密切,需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学生从本节课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他们用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很少谈数学、说数学、用数学,这是我们教育的误区。数学是工具,是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创设这种氛围,努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说数学、多用数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学生的思维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他们能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合作交流,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有着好奇的心理,他们都想亲自去试一试,教师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让每一位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感染并影响大部分同学,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讨论与交流中受到感染与鼓舞,从中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学习,同时有创新的意识与实践的能力。
如: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同他们一起谈论数学,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一次午饭时,我到餐厅去,发现学生们正在吃包子,我顺便问学生多少钱?学生回答0.30元,当我们的课程正讲到函数,你买包子的总价钱y与包子的个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y=3x,我又问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大于或等于0,这时有的同学提出异议,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又如:有一次学校硬化地面,用的是正方形的地板砖,这时正有几名同学在旁边,我问师傅为什么用正方形的,怎么不用其它的呢,这个师傅想了想说,可能是有空隙吧。这时旁边的学生说正方形的四个角之和正好是360度,我又问这个学生,还能用其它的正多边形吗?学生说还能用正三角形或正六边形。
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逐渐养成了用数学的意识。
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我让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本地银行贷款的利率是多少?银行储蓄的年利率是多少?请你把100元钱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本息是多少?用你自己的观点分析贷款利率与储蓄利率为什么不同?假设你有一部分钱,你是用来投资还是储蓄?
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增长率这一抽象的概念的认识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作用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向我们发出了挑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造,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已任,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数 学 教 学 如 何 培 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中学
姓名:孙 广 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