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数学论文 >> 资源正文
小学数学教材的处理策略五种
        ★★★
【字体:
小学数学教材的处理策略五种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概要]步入信息时代以后,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数学知识本身都发生了变化,相对稳定的教材却很难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就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处理,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五种处理小学数学教材的方法。
[关键词]处理 创造性 策略 增删 重组 生发 模糊 模拟
多年来,"以本为本"作为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帮助过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贯彻大纲精神。但有些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组织课堂教学时过分迷信这一原则。他们认为对教材的任何改动都是对大纲精神的违背,只有严格按教材来,才是严格贯彻大纲精神。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变革,特别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再这样做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所以,教师就有必要掌握对教材作适当处理的方法。
1、增删策略。及时的去掉一些已经失去了时代意义的内容,增加一些新出现的信息。如"元、角、分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就应该淡化,而要增加关于元的认识,特别是二十圆券,五十圆券,百圆券的认识。
2、重组策略。把分散在不同章节的相同或相近的内容,根据学生情况重新组合后,供学生学习、研究、讨论,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有时间来培养学生一种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了。例如教材在"一位数和中间、末尾有0的数相乘的乘法"中安排了"0的乘法","中间有0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末尾有0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以及两节练习课,共计五课时,其意图是分步落实,降低难度。但实践证明这样处理只会降低极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就这样处理:第一课时"0的乘法",第二课时"中间、末尾有0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这两课时充分利用已学的"多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基础,以学生尝试,讨论为主展开教学。第三课时安排练习,主要是解决学生尝试中露出来的易错问题。这样一来,整块内容以学生探究怎样进行"中间,末尾有0的数与一位数的乘法"为主线展开,不断提升,还节约了两课时。
3、生发策略。这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互通性、关联性,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学会一类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做法是:利用一个或两个问题的提出,作为生发点,左串右联,引出一大片数学知识的讨论,从而改变教材的过窄。这种策略比较适合以复习整理为主的练习。如"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的练习",教材只是让学生熟练前几课时所学的"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方法。我以"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方法"作为生发点,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上节作业中的错例:1049-(80+49)=1049-80-49还是1049-80+49?,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了三个理由:(1)生活中多付钱要找回。(2)因为"a-b-c=a-(b+c)"。(3)从计算结果里可以发现,1049-(80+49)=1049-80-49。学生理解了问题的实质,同类知识的生发点已就找好了,于是布置学生用合理的简便方法计算:377+568+623,654-199,5876-47-53,598+735,6478-(897+478),这时学生自觉应用已有经验审视自己的算法,以前的模糊点清晰了,掌握一类知识的目标达到了,"点就发到面"上来了。
4、模糊策略。这种处理主要就是只让教材起一个教什么,学什么的作用,具体怎样解决问题完全另作处理。如我在上《一个数加或减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时完全抛弃了两个教例:
例1  734+198         例2  3475-1999
=734+200-2           =3475-2000+1
=932                =1476
作了以下处理:首先,通过一组对比练习,引导学生发现"734+198 "先化成"734+200-2"再计算比较简便。接着,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尝试一个数减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算,着重讨论问题:3475-1999=3475-2000-1还是3475-2000+1?随后,再布置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根据3475-1999=1476写出3475-2002,3475-1998,3472-1999的结果?揭示简算方法的实质是利用了数之间的关系特征。最后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尝试:734+198+1997,735+203+198,724-199-199-97。整个过程中,问题不断提出,学生在不断的主动探索中,不断的尝试着成功,情绪自然高涨。知识方法的掌握目标胜利达到自不用说,还带来了大量的副产品:勇敢、诚实等品质,思维、观察、动手等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效果明显好于教材的简单示范。
5、模拟策略。根据教材内容模拟生活场景,创造运用数学的条件,或者由生活问题的解决导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教材中"圆锥的体积"是通过在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容器里装沙的实验,来得到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结论十分清晰,但离生活太远,缺少"知识可用"暗示。根据模拟策略处理后体积的算法是从生活中来的:首先生活问题引入,呈现给学生几个底面不同,高不同的圆锥形米堆,让学生想个办法比较那一堆米多,当学生想到了"把米放入同一个圆柱量筒,看那一堆米'高'的办法"时,也就具备了理解实验演示的条件。接着直观演示,用几个等底不同高的、等高不同底的实心圆锥放入装水的圆柱量筒里,发现底不同,高不同,体积也就不同,圆锥的体积与底面和高的大小有关。最后,把圆锥放入等底等高的装满水的圆柱量筒,发现挤出了三分之一的水,导出圆锥体积是同底同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再让学生看刚才的生活问题,学生就能用"先量出底面半径和高,再计算体积的方法"来比较米的多少了。知识又回到了生活。
教材的处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一切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都要尝试。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