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操作实践 启迪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例如: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种1/8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知识的积累,归根到底要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我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面积,并设计出一份用不同的面积单位的方砖铺设自家客厅所需地砖块数的报告。通过实地考察,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了认知面,对所学知识理解也更深刻。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自主探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因此,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总之,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自主探索要成为他们主动的要求,教师只是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自主探索一定要带有目的性。最后,可让学生提出疑问,再合作交流。一系列的自学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让自学成为他们的一种好习惯。实践得知:“好习惯的报酬是成功”。例如: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教学“三步式题”时,我先拟出一个自学提纲:
(1)两步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时,只有加减法,怎样算?
(2)两步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时,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样算?
(3)两步混合运算中,有括号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三步混合运算与两步混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5)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们根据自学提纲积极参与到自学活动中,在解决问题中获取了新知。营造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情感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参与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情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小组拿出事先准备的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塑料片,拼成一个长方形,看有几种拼法?并分小组填写实验记录。这样各小组学生分组合作,有的拼摆,有的记录。最后对实验记录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最终他们领会到:在3种拼法中,无论长、宽怎样变化,拼成的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为总结公式作好了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它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