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数学论文 >> 资源正文
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
        ★★★
【字体:
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告诉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九义教材《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课的开始我从下面这个故事引入: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两只小猴子太小不懂得谦让,家里又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通过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两份和原来平均分成2份中的1份是一样的(即 ),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开发提问,提供思维空间。
    问题是学生思考的源泉,一个好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人的思维需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发展。如教学中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多个不同的答案,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至少也能得出其中的一个。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具有开发性,这样做可以充分的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促使学生多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凸现出来。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七册口算乘法时我出示了一幅由400根小棒(每行100根,共有4行)组成的图片,先让学生进行观察,再向他们提问:你在图中看到的是几个几?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幅图,并列出不同的算式,就能使学生很容易总结出100×4的结果与4×100相等。因此,通过开放性的提问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真正学会如何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合理评价,获得成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过了二十分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如何使他们在数学教学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就需要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常常对学生做出积极、合理的评价,让他们感到数学的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例如,在一次数学课中,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说的非常好,我正想表扬这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但是为了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我让其他学生对他进行评价,他哪些地方说的好?一个学生指出:他说的非常清楚,而且思路也很清晰。这个学生听了过后,整堂课一直坐得非常端正,而且听得也很认真。因此,通过合理的评价可以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他们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四、合作交流,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认识各种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名称时,我让学生通过摆各种三角形,再分组说一说每一种三角形的特点,再根据各自的特点给三角形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在摆和说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大胆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讨论,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促使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和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