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是人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区别智力强弱的标志。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对于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十分必要。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突破局限,培养思维广阔性
结合教学及时提出一些开阔学生思路的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教师在列举了固体具有惯性的例子;在做了“电流表改装安培表”的实验,在讨论了玻璃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后,让学生接触一下水中“空气凸透镜”的发散问题,等等。
实施“变式”教学,不拘泥于某一固定模式,而是突破思维局限性的有效措施。例如,有关斜面问题的处理,应改变那种斜面图形总是左低又高、已知角度总是底角、坐标轴总是倾斜放置、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总等于mgcosθ的情况,代之以多种形式和多种情况的处理。
提问、举例、习题要注意多样性,要注意一 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训练。注意物理过程多种可能性的分析,知识、重视多值问题的探求,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的习惯。另外,鼓励学生多看课外科普读物,适当组织专题讲座、外出参观等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对培养思维广阔性也是有益的。
(2)揭示本质,培养思维深刻性
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物理现象看清物理本质,知其然且究其所以然.如讲阿基米德浮力定律时,要揭示浮力是由于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各个表面的压力差引起的这一本质;又如,在讲过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后,可从电子的移动出发,对导线切割磁力母生感应电流的原因作一具体分析,并从能量转换中加深对洛仑兹力不作功的认识。
要注意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和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如在讲过电场强度E的定义式E=F/Q,可让学生对库仑定律的表达式F=KQ1Q2/R2作一讨论,明确式中的KQ2/R2是点电荷Q2产生的电场在点电荷Q1处的场强,从而加深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3)鼓励独创,培养思维独立性
传统的物理习题中巩固型、难型习题较多,这类习题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型习题的练习,如按要求设计实验来证明某一物理规律或测定某个物理量等等。这种设计型习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有一定帮助。练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有创见的想法、独特的解法,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一遇问题便急于发问,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钻研总是的毅力;有的则解题缺乏自信,爱对答案。对于前者,教师应仅作提示点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马上作详细解答;对于后者,则可通过一些解法错而结果对、解法对而结果形式不同的例子,说明对答案并不可靠,促使其独立思考。
另外,要积极开展“三小”活动,启发学生经常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在实践中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4)质疑究难,培养思维批判性
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究难,对同学、教师甚至书本上的观点大胆质疑,要破除迷信,敢于“挑刺”。对于学生这种不唯书唯师、人云亦云的良好品质,应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的意见有失偏颇,也应先肯定其质疑的勇气作适当解释,不要挫伤积极性。
要改进选择题、是非题的教学。
对于选择题,不公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还应对错误答案进行分析;对于是非题,不光是简单地找出对与错,还要求说明理由,并将错误处给予纠正。还可以将学生作业、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拿出来分析,适当编制改错题,让学生接触一引起反面材料,进行“改错”练习,也能有效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5)理清思路,培养思维逻辑性
教师应首先注意讲课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为此,课前应认真备课,列好简明扼要的提纲,上课板书要清晰,层次应分明,必要时可将思维的逻辑过程作出图解。例如,对于复杂的计算题材可列出从所求物理旦到书籍条件的思维流程,在分析电路变化问题时作出分析过程的图示等,使解题脉络清楚,思维过程一目了然。
为培养思维逻辑性,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书籍物理量、解题根据等作扼要的说明十分必要。加外,重视物理说理题材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解答说理题的能力,以此也有好处。
(6)加强训练,培养思维敏捷性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并引导学生不断总结解题技巧和探索问题的最佳途径。如在力学复习时,应分析总结如何从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条算什么――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关系、功能关系中选取最佳途径;在处理电路问题时,如何抓住电流强度这一联系内外电路的桥梁等等。
要培养思维的紧张性,提高效率。为此,要适当增教学密度,使学生习惯于以较快的速度开展思维活动。对学生练习应严格速度要求,如新课前进行选择题、填空题为主的几分钟小练习,定时定量进行百题选择、百题判断或抢答竞赛等,都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有效方法。
思维品质的培养还有其它一些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有目的地组织教材、研究教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