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落实《大纲》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五年制第九册第三组教材教学建议
        ★★★★★
【字体:
落实《大纲》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五年制第九册第三组教材教学建议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7
落实《大纲》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五年制第九册第三组教材教学建议


王义亭

人教社新版九年义务教材语文五年制第九册第三组教材,依据修订版《大纲》精神、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编排上仍以训练组为单位,内容包括:导读一课例(课文预习、思考·练习)一读写例话一基础训练(字·词·句、口语交际、阅读、作文、实践活动)。本组课文仍有三篇,主要是围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编排的。《古诗两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讲读课文,而原教材上阅读课文《胡萝卜》换成了《欧阳修追字》,这样更能使学生通过学习,从著名文学家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中受到启发,懂得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处,并学到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基础训练中“阅读”的内容换成了学生习作,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语文实践活动”的编排,不仅紧扣本组教材重点训练项目,而且注重构建课内。课外的联系,扩展了学生生活,体现了“大语文”教育思想。原“作文”内容有嫌陈旧、乏味,修订后的“作文”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利于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本组教材的“思考·练习”也是修订的重点。与原教材相比,能紧扣重点、难点,问题更明确,更有针对性。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本组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修订版《大纲》精神,贯彻新的教学思想?下面,谈一些具体的想法。

《古诗两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都是七言绝句,表达了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充分发挥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以下三步: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王维、李白的生平及作品23首。2.尝试自读、理解这两首诗。①借助字典读准字音。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每首诗的意思。③有什么困难画、记下来,以备质疑、讨论。3.全体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和训练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琐冗长的讲说。”教学古诗,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可以首先从诗题入手,由题发问: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由“山东兄弟”进而介绍背景,使学生的情感定向,然后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紧扣关键词“忆”、“思”、“倍”、“独”、“异”,结合语言训练,强化学生的感知,抓住“独”、“异”,可让有独自出远门经验的学生结合诗句谈一谈体会,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把词义的理解与句意的体会揉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来体会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学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边读边想,展开思维,随着想像的展开,学生会进入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了本诗后,还可引导学生自学一些其他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古诗。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自学分析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并为之动情,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做到的。

在教学《赠汪伦》一课时,学生自由研读诗句之后,教师可借助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1.通过让学生观看幻灯或录像,再现诗的意境,加强感性认识。本诗写了诗人到“桃花潭”做客完毕将要离开时,友人汪伦以当地最隆重的礼节——踏歌前来送别的情景。教学时,可以打出描绘这一情景的幻灯,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景象,再配以李叔同的歌曲《送别》。在那悠扬舒缓的歌曲声中,学生将会插上想像的翅膀,渐渐地进入诗的意境中。2.通过观察课文插图,体验诗人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思考几个有层次的问题,拓展一条学习之路。这首诗,书上配了一幅“岸边送行”的插图。教学时可以由图问人:“你能说出图上两个人谁是李白,谁是汪伦?”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认真读书后即能回答:“船上是李白,因为第一句写的是“李白乘舟将欲行”。然后教师可再由图问事:“李白乘船要行,怎么又不走呢?”引出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最后教师由图问情:“汪伦前来送行,李白抱拳作揖,心中很受感动,于是就写下了一段感想,什么感想呢?”引出三四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写这首诗是为了歌颂他和汪伦的友情,加深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让学生掌握修改的基本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是修订版《大纲》对作文教学的一个具体要求。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自能作文”、“养成修改的习惯”这7目标来认识“学会修改”的重要性。《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体现本组教材训练重点的讲读课文。

课文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我”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的事,教育青少年学习叶圣陶先生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其教学重点是:体会叶老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并从文中体会修改作文的方法。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索,写“我”的获奖、感动、做客;一条以“爬山虎”为线索,写了爬山虎的色彩、特点。课文从第七段才开始直接写第二条线索,而且课文写“爬山虎”的语句不多,而课文题目却是以第二条线索来命题的,学生初读课文会产生“文不对题”的感觉。可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题含义,以及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文篇幅较长,八个自然段,约两千字。在此之前,学生已有“速读”的知识准备,教学时,可从激发兴趣入手,速读理解课文,抓点带面,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并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就能以简驭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围绕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边读边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速读全文以后,会发现题文之间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这个题目有什么深意?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求同,应要求再认真地阅读课文内容,动笔将课文中写爬山虎的语句作上记号,并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2.要着重考虑围绕爬山虎设计问题而展开讨论。并将第一条线索的内容全部提挚起来。课文“预习”中的两个问题极其精要。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

这个问题涵盖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内容。教学时,应先顺着文章的思路,在引导学生理解事件内容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叶老是怎样改作文的,来突出重点训练项目的教学。如:可抓住叶老修改后的作文,体会叶老认真修改的态度;让学生找出文中所列出的一些修改处,进行修改前后句子的比较,体会改动的好处。再组织学生讨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来个梳理、归纳。然后,引导学生逆推这部分内容。从而,使学生领会“获奖——修改——学习——激动”构成了“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因。

2)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感悟作家的风范。如“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可引导学生从“这”、“大气候”、“不仅……也……”等词语入手,联系上下文,进行深究揣摩,感受领悟,展开讨论:明确这句是写“我”从叶老修改作文这件事所受到的教益,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苦功夫,才能获得成功。再如,理解“‘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可抓住“作家就是这么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讨论“叶老的作品、人品都堪称楷模”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通过反复诵读,读中悟情,使学生对叶老的风范有个较全面的认识:为人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然后,题图文对照、联系,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全文内容。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联系叶老的品格和“我”受到的教导和期望,边读边悟,并观察图画,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因为“我”是在叶老家做客时见到爬山虎的,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时间过去那么久,作者眼前还会出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绿绿的爬山虎”就是“我”在叶老的教导下,不仅懂得了怎样作文,怎样充实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人。课文两条线索使叶老为“我”燃起绿色希望而交融在一起,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欧阳修追字》

《欧阳修追字》是紧扣本组训练重点而安排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是写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写作时是怎样用心推敲词句的,故事性强,文字浅显易懂。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教学时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不认识的字,理解不懂的词语。

2.思考、讨论:

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欧阳修在写作时有个怎样的习惯?他是怎样用心推敲词句的?③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3.迁移设问:你还了解哪些著名的文学家用心推敲词句、修改文章的故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体会到更多的修改作文的方法。

关于《基础训练》中“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的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根据《大纲》要求;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本组《基础训练》中设计的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是:让学生把发现的变化说给大家听听。在进行本节口语交际课堂训练时,可按下面几个步骤进行:

1.教师可在课前安排学生有意地去观察、去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先让学生自找同桌或伙伴互相说一说,谈一谈,也可互相补充。

2.组成几人小组互相说并要认真听,看是否做到围绕一个意思,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3.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走上讲台把自己发现的变化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然后让同学们评一评,并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到围绕一个意思,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