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提倡自主学习 重视训练语感——小学语文五年制第七册第四组教材教学建议
        ★★★★★
【字体:
提倡自主学习 重视训练语感——小学语文五年制第七册第四组教材教学建议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7
提倡自主学习 重视训练语感——小学语文五年制第七册第四组教材教学建议


陈月英

新修订的第七册第四组教材基本保持了原教材的结构体例,部分内容有所变化。讲读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倔强的小红军》不变,阅读课文《江总书记来我家》代替了《大森林的主人》;读写例话“从内容体会思想”后移到第六组;课后“思考·练习”减少了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强化了学生对语言及表达方法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基础训练”中的口语交际代替了原来的“说话”,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仔细研读教材可以看出,本组教学应重视朗读、默读、背诵等阅读基本功的训练,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理解课文,并注意引导学生重视对内容的体验,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仔细揣摩体会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相机诱导,启发点拨,组织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现就本组教材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视课前预习,强化整体感知

从第七册开始,每组课文前新增了一篇导读,从整体上对本组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阐述,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安排学生预习导读,弄清导读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按照导读的提示和要求,浏览本组教材的内容,了解本组教材的基本结构和训练重点,把导读与后面的教材有机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一个大体印象。导读的预习可安排在上一组教学之后,或与本组第一篇讲读课文的预习同时安排,主要靠学生独立自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每篇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同样体现了编者的意图,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习查阅资料,练习收集和处理信息。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弄清预习要求。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或在网络上查阅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回忆看过的有关周总理的电影、电视或办一期专题板报。同时安排学生熟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想像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尽管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有所了解,但仍需指导学生主动阅读一些有关长征的资料,或组织收看有关影视资料,也可与语文实践相结合,搞剪贴或手抄报,深入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背景,鼓励学生读通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江总书记来我家》的预习,可安排学生向家长、邻居等访问,了解前几年我国南方几省洪水泛滥和军民团结、抗洪救灾的情景,查阅或组织收看有关影视资料,搜集党中央、江总书记亲临抗洪前线,指挥抗洪斗争,关心灾民的感人事迹,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二、提倡读书思考,注重培养语感

本组的三篇课文内容感人,字里行间蕴涵着深沉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专心致志地去读书思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锻炼语感,在读中抓住主要内容,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十里长街送总理》以抒情的笔调,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形象,描述了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在十里长街悼送总理的动人场面,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因此,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去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拨动学生的心弦,发挥教师范读的示范作用和指导功能,而不宜过早地使用录音范读。在学生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对一些难读的句子或学生朗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范读。要引导学生投入地去朗读,在朗读中入情入境,理解感悟,从而情不自禁地读出感情,读出语调,读出韵味,把自己融入到课文蕴涵的感情之中。在此基础上,可配以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熟读成诵,充分发挥出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综合功能。这时再鼓励学生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展开想像,拓开思维,把课文语言变成自己的话,有感情地讲述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情景,这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倔强的小红军》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是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高的朗读训练。因此,要引导学生从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人物的个性,这样才容易读出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才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伴之以相应的动作。可先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在班内进行比赛,相互评价,从而使分角色朗读既搞得扎扎实实,又有声有色。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或说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在本组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中领悟,在反复吟诵中揣摩,在读中展开联想。进入高年级后,阅读教学在重视朗读的同时要加强默读的训练。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作者抒发的对总理崇敬、爱戴而又深切怀念的真挚感情,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仅靠朗读还不能深切体会到,因此要指导学生潜心默读,细心体会。如理解课后思考·练习2中“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样的句子就应引导学生用心地反复品读,咬文嚼字,体会重点词句中蕴含的意思,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从意思相对或相反的词语中,揣摩作者为了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结构布局和遣词造句上的良苦用心,体会出这样表达的好处。

《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关小红军神态动作的句子,那准确的措词,形象的描写,把小红军描写得个性鲜明,跃然纸上。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把这些语句画下来,读一读,而且要指导学生沉下心来,咀嚼品味,仔细揣摩,哪些词语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哪些句子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自己读了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表现小红军倔强有什么作用。要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甚至写一写,然后在小组或班内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诉说自己的感受,无忧无虑地发表不同意见,从而使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受到启发,在讨论中发展思维,在积极的思辨中张扬自我,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在这种开放式的宽松的氛围中锻炼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直视语文实践活动,加强课内外联系

试用修订版大纲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是为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而提出的一项比听话说话要求更高的训练形式。这需要创设一种特定的交际环境,让学生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形成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本组基础训练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是“客人来我家”。交际前,可模拟生活实际,创设客人来我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形成双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是口语交际听说训练的显著特征。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回顾家中来客时,家人待客的情景,明确一些接待客人的基本常识和礼貌用语等,力求语言通顺连贯,说话得体,符合实际,富有生活情趣。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有话可说的场景自由组合,全员参与,进行模拟表演。在交际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给予指导、点拨,也可到学生中去扮演一个角色,与学生一起进行口语交际。其间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表演给大家看,请同学们相互评价,在比较借鉴中培养创新意识,在语言实践中提高交际能力。教师不宜指导过细过详或规定固定的交际模式,以致束缚学生的手脚,造成内容单调,众口一腔。

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本组基础训练中的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小小新闻发布会”,并对活动过程作了比较具体的安排。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大胆参与,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交流,展开讨论、评议。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动口、动耳、动脑、动手,拓宽思维,增长才干。要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在大家面前发布自己了解的新闻,说出自己的看法,尤其要鼓励学生在讨论评议中积极思考,勇于发表独立见解,提出不同意见。要支持学生自己去拟定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教师只是在关键的地方予以点拨指导。还可以请同学们分别做主持人或记者,对其他同学进行采访,然后展开讨论,评出“最佳新闻”或“最佳记者”。

本次习作是学写“写表扬稿”,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平时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在司空见惯的平凡的小事中发现闪光的东西,才有话可说,才能把表扬稿写具体、写清楚。但要着重强调两点,一要内容真实,不能随意编造;二要与写记叙文区别开来,按照一定的格式写。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