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师在黑板上写“林”字) 。
师:从字形上看,“林”字能告诉我们什么?
生:林是由许多树木组成的。
师:一棵树能成林吗?
生:不能。
师:是的,一般来说,独木成不了林。但是有一种树却很奇特,能够独树成林,相信吗?
(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一脸好奇)
师:想知道吗?
生:(齐声)想!
师:答案就在今天要学的新课文《鸟的天堂》中。(板书:鸟的天堂) 。
[评析]
这位教师善于联系旧知,从揭示矛盾入手导入新课。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使学生产生悬念,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遣下探
求新知。
二
师:课文中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榕树茂盛,富有生命力?
生: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出示以上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这个句子,想象划线部分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指名读、范读、齐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景象。)
师:(出示填空:椿树的叶子绿得——,绿得——,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请同学们根据朗读的体会填空。
生:榕树的叶子绿得明亮,绿得可爱,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充满生机。
生:榕树的叶子绿得鲜亮,绿得耀眼,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蕴含着无限的活力。
生:榕树的叶子绿得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绿得可爱极了,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上似乎都有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在跳跃着。
师:可见,榕树苍翠欲滴的色彩让人感到榕树蕴禽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句话,细细体会句子的意思。
[评析]
这是个难理解的句子。教学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丰富学生的内心视象,把握住句子内在的意蕴;然后,引导学生完成填空题(只要意思大致对就可以),让学生把对句子的内心体验倾吐出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深化对句子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师:“鸟的天堂”是指什么?
生:大榕树。
师:几棵大榕树?
生:一棵。
师:是的。可是课文中却有两处这样写道:①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②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师出示写有这两个句子的小黑板)看了这两个句子,是否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生: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
生:还有,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才可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独木不成林,怎么可以把一棵树叫作“树林”呢?
师:同学们真善于提问,那么能不能自己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评析】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诱导学生“生疑”。
在本教学片断中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因为执教者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