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她是我的朋友
          ★★★★
【字体:
她是我的朋友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她是我的朋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按预习要求想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

  2、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3、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按预习要求想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

  二、指名读课文,正音正字,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以备质疑问难。

  3、注意以下生字字形:

  “迫在眉睫”的“睫”与眼睛有关,左边是“目”旁;“草垫”的“垫”的右上部是“丸”,不要少写一点;注意区分“呜”与“鸣”。

  组词练习,巩固生字:

  查(    )   克(    )   迫(    )   睫(    )

  察(    )   刻(    )   拍(    )   捷(    )

  垫(    )   泣(    )   呜(    )   咽(    )

  热(    )   拉(    )   鸣(    )   烟(    )

  拳(    )   竭(    )   喝(    )   歇(    )

  券(    )   揭(    )   渴(    )   遏(    )

  

  4、通过查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初步了解生词的意思:

  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一个小姑娘在战争的炮弹爆炸中受伤,急需输血。小男孩阮恒愿意献血,医生抽了他的血。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朋友。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某些语句的分析和理解,体会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述了一个小姑娘在战争的炮弹爆炸中受伤,急需输血。小男孩阮恒愿意献血,医生抽了他的血,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朋友。)

  二、阅读1——4自然段

  故事是怎样发生的?读1——4自然段,进一步了解事情的起因;

  (一个小姑娘在炮弹中受了重伤,输血抢救迫在眉睫。这就是事情的起因。)

  在议论事情起因的同时,顺便了解“确认”、“休克”、“血型”和“未受伤”的“未”,“是否”的“否”两个反义词的意思。可以在议论中自行解答,但要大家认同:“确认”,明确承认小姑娘伤势严重。

  “血型”,血液的类型,分成四种。输血时,除O型可输给任何型,AB型可以接受任何型外,其它血型输血时必须用同型的血。

  “未”,没的意思。

  “否”,不的意思。“是否”,就是“是不是”。

  再解释“迫在眉睫”。

  三、阅读5——11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为那位受伤的小姑娘献血的?献血时,他有哪些动作和表情?这些动作和表情反映了什么复杂的心情?

  1、读第5自然段: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想一想,再解答:当女医生问孩子们谁愿意献血的时候,出现了“一阵沉默”。“一阵沉默”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几个没有受伤的孩子都在思考,是献还是不献,拿不定主意。)

  就在大家“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的时候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这一“举”一“放”,又一“举”,反映了什么内心活动?

  (阮恒的小手举起来“颤抖”,说明他愿意献血,但由于情绪激动、紧张,小手不由地抖动起来。一“举”一“放”又一“举”,反映他先愿意献;因为紧张、害怕,又不愿意献了;接着想到为了朋友,还是要献的。说明内心献与不献的思想斗争很激烈。)

  2、默读第8——11自然段,描写抽血过程中阮恒的表情、动作,体会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激动的?

  提示:注意第8自然段,第9、10自然段,第11自然段,所写三个阶段阮恒的表情、动作是截然不同的,是有很大变化和起伏的。看看有哪些变化和起伏?

  (第8自然段是写医生抽阮恒的血的。从躺在草垫上“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看出这时的心情还是平静的。)

  3、再读第9、10自然段,阮恒的心情还平静吗?从阮恒的不同的表情、动作,不难看出他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内心活动的变化是激烈的。

  大家议一议,把情绪变化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归纳、整理,用下面的表格说明。学生边说,老师边填写:

表情变化

动作变化

内心活动

突然啜泣了一下

全身颤抖,一只手捂住脸。

开始,心情很紧张,又怕大家看出这种紧张。

又开始呜咽

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感到痛苦,仍旧不肯表露这种痛苦

不时地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哭泣

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非常痛苦、失望,但决不愿意表露出来,想竭力制止,又制止不住。

  这里,“一只手捂住脸”和“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两个动作一样不一样?(一样。)

  “掩盖”是什么意思?(遮盖。)

  跟前边哪个词的作用一样?(踉“捂”的作用一样。)

  小结:从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不难看出,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内心是非常激动的。从平静到紧张,再从紧张到痛苦,失望。但这种紧张、痛苦和失望不肯表露出来,同时,又没法掩盖、制止。

  4、这两段描写用了不少描写“哭”的词:“啜泣”、“哭泣”、“抽泣”、“呜咽”,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各是什么?为什么用表示不同的哭的词?

  (“啜泣”和“抽泣”是抽抽搭搭地哭;“哭泣”和“呜咽”是低声哭。后两个较前两个哭得厉害些。哭的情形不一样,要表现得准确就要选择最准确的词语,还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单调。)

  5、阮恒在献血时这样紧张、痛苦,是因为针刺痛了吗?读一读第11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打破这个疑问。

  “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阮恒“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这里,没有说明医生安慰他的内容,能不能猜测出医生安慰阮恒的话是什么?假如你是医生,怎样用轻柔的声音安慰小男孩?试试看。

  (医生会告诉小男孩:“阮恒。输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更不会有生命危险,只会用你的一小部分血,救活作的伙伴。你放心好了,勇敢的孩子!”)

  6、写阮恒献血时感情的激动和变化,集中在第8~ 11四个自然段。从开始平静得“一动不动、一句话不说”到“痛苦”到“持续不断的哭泣”,最后,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生动地表现出阮恒复杂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注意表现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第12自然段至结束

  1、提问,思考并议论解答:

  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的想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是在医生问是否有人献血,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之后,阮恒献血过程中“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一直到“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竭力制止抽泣”为止,这一段时间,这种想法始终在困扰威胁着他。也就是在课文第9、10两个自然段所描写的情节之中。)

  2、由此可见,阮恒在献血过程中表现出的痛苦,不是因为针刺痛了他,而是以为自己怎样了?(以为自己就要死了。)

  阮恒献血时“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尽管他很痛苦,为什么还坚持让医生抽自己的血呢?    (“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

  阮恒为什么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可是还愿意这样做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3、总结

  小男孩阮恒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的,可是为了救活自己的好朋友,还是愿意这样做的。尽管献血过程中,由于思想斗争的激烈而感到很痛苦。这种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什么高尚的品格,可贵的精神呢?让我们议一议。(感受中应肯定高尚的品格是无私奉献,可贵的精神是舍己救人。)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