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燕子》片断赏析二则
        ★★★★
【字体:
《燕子》片断赏析二则
作者:佚名 朱华…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
  众生:认识,您是宋老师。
  师:在马路上能认识老师吗?(生点头)那么你们是怎么从这么多人之中认出老师的?
  生:因为我看过您,您和别人长的不一样,我记住了您的样子。
  师:对,因为你们平时观察过老师,并记住了我外貌特点所以不会认错了。我们平时观察周围的事物,最重要的是抓特点。你们会抓特点观察事物吗?(生点头)我来来试试你们的眼力。老师带来一幅画,猜猜是什么季节,看谁最先抢先说出来。(师出示一幅描绘春天的图画)
  众生:(抢答)春天。
  师:好眼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这幅画上画了刚刚发芽的柳树,所以我看出是春天。
  生:另外,画上还有正盛开的桃花,草是谈绿色的,通过这些特点我们也看出是春天。
  师:观察事物一方面要抓特点。另外还好要按一定顺序观察,这样才能看得细,品出其中美的神韵。这回同学们在仔细地按照一定顺序看一看,品品画中的美景。
  (生观察讨论)
  师:你看到了什么?按你刚才看的顺序说一说。
  生:春天到了,庄稼长出了小芽,小草变绿了,小溪里的水哗哗地流着。柳树的枝条变绿了,桃树的枝头开满了红色的小花。蓝天上飘着雪白的云朵。
  生:春天来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大地更美了。桃花红了,柳树绿了;清清的河水泛起了波纹;小草也探出了绿色的头,田野里的庄稼发出了嫩芽,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你们看得真细,说得也好。同学们会观察欣赏美的事物,那么怎样把你感受的美与别人共享,也就是表达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这幅图学习一篇课文。
  (师板书小燕子)
  师:看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发现或疑惑?
  生:我们今天看图学文是“燕子”可老师拿的画中没有燕子。
  生;我也有同样的疑问,画上没有燕子,燕子到底什么样?
  生:看了课题和图画我在想春天和燕子有什么关系?
  生:春天这么美,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质疑,教师归纳板书)
  师:老师给同学们拿来的是一幅未完成的画。老师觉得燕子太可爱、太有灵性了,怎么也画不好,一会你们参照课文内容和提供的图片帮老师画只小燕子好吗?我选几只最漂亮的帖在画上。
  众生:(兴奋地)好!
  师: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想法归纳成四个问题,我们把要解决的问题排排序。
  (生议论教师在提出问题上标上序号)
  师:问题出来了,大家读课文先自己试着解决好吗?如果你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都不明白可以派代表写在黑板上,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自学、讨论、质疑)
  ……
  师:最漂亮的小燕子我们选出来了,可是他们应该在画中哪呢?按照书中的语句给他们找位置。
  (生读书中语句,老师帖画:天空中、稻田上、柳树下、湖面上、电线上)
  师:现在看看这幅画完美吗?
  生:老师,我觉得现在这幅画是完整的的画了。
  师:画是美的,可我觉得他是一幅没有生命的画,而文章写的是活生生的小燕子,我们也让画动起来好吗?
  生:(兴奋地)我们来扮演燕子让他们动起来,我先扮演一只。
  师:(示范)我是一只成熟勇敢、骄傲的老燕子。我渴望自由,我向往蓝天和白云,看我的翅膀用力一拍,身子轻轻一斜,便飞得无影无踪。你们能学着老燕子的样子,也能表演一下吗?自己先试一试。
  生:我是一只聪明活泼的小燕子。看,我一会儿掠过天空,一会儿飞过稻田,一会儿轻轻擦过湖面,观赏湖中嬉戏的小鱼。
  生:我是一只漂亮的小燕子。看我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一样的尾巴多么讨人喜欢。我有时飞累了便落在电线上梳梳羽毛,理理头发。

  评析:
  1、教师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2、教师巧妙地引发了学生提出问题,但不是就问题而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讨论、整理、归纳问题,使问题有价值,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主解决。
  3、注重了阅读的实践。通过角色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体现了课程的人文精神。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生:我们平时都说是几根线、几根绳子,这里怎么说是几痕细线呢?我从来没有读到过“几痕”,“痕”又不是量词,怎么能说“几痕”呢?是不是写错了?
  师:(心里一怔——问得有理啊!是从没读到过!几痕?几根?……)你问得非常好,这可能是我们大家心中共同的疑问!这里的“细线”指什么呀?
  生:是指电线。
  师:的确,我们通常都说一根或几根电线,可这里怎么说是“几痕”呢?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几痕”的说法,还真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这么写。(提问的学生脸上由好奇转为好大的失望)
  为什么不说“几根”呢?是真的用错了,还是另有用意?(此言一出,学生的眼睛里顿放光彩)我想,我们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又露出了自信的神情,专注地点着头)。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琢磨琢磨。(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果然积极投入到读书中去。他们有的紧皱着眉,读着,想着;有的一下紧绷着脸一下又舒展开来,自言自语的,似乎已有所悟。)
  师:需要与同学讨论一下吗?
  生:需要,需要!(老师这么一说,好像正中他们下怀。看来,他们可能对自己的思考、见解还不是很有把握。于是,各合作小组叽叽喳喳地、兴奋地开始了讨论。)
  (讨论后,学生汇报)
  师:好好地研究了课文,又经过了相互讨论,我现在特别想知道你们认为“痕”字用得对还是用错了?
  生:(几乎是齐声说)没用错!
  师:(睁大眼睛,奇怪地)哦,此话怎讲?
  生:我们组讨论后认为,“痕”比“根”表达的意思显得更细一些,用“几痕”来描写电线,写出电线很细。(马上有别的小组举手积极要求发言,还有的学生仿佛忍不住了——“要写出细不一定用痕啊,用其他的词也能写出细……”可见,这种见解还不能说服大家)
  生:电线原本就比较细,架在电线杆上,离我们远了,看上去不就更细了吗?就好像成了我们眼前的针线一样。那么细,如果不仔细看可能让人有时会看不出那里有电线呢!课文中不是把它写成“细线”吗?我们还查了字典,查到“痕”是“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少得只有一点痕迹”的意思,“几痕”刚好可以写出电线“细细的,淡淡的,看起来不明显的”的特点。
  生:我们也是这样理解的,但我们还有补充。文中的句子写“蓝蓝的天空没,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我们想,电线架在蓝天下,蓝天是那么广阔无垠,而电线是那么纤细,看上去会让人觉得电线真的好像是留在蓝天上的一线什么痕迹,不再像原来一根一根的那样显目了,所以这里不用“几根”,而要用“几痕”更恰当。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明白多了,谢谢你们!你看到过蓝天下架在电杆之间的电线吗?
  生:看到过。
  师:你能想起这句话所描写的情景吗?(能)你想,如果我们现在就站在田野里,随意地看着,看到电线杆上架着的电线,我们一定会不假思索地说:“瞧,那里有几根电线!”(学生点头)但如果再仔细地看,我们会发现电线是——
  生:很细,很淡!
  师:这是我们的——
  生:视觉!感觉!
  师:你现在又明白了一些什么了吗?
  生:我明白了,“几根”是对的,“几痕”也是对的,只是“几根”着重于数量,而“几痕”却还能表达出作者远远看电线的感觉,淡淡的,非常细微,这个“痕”字用的很妙!
  师:简直是“妙不可言”!“几痕”,使原本普通的电线多了几分朦胧美,使春天的景色多了几分诗意!“几痕细线”,多有诗的感觉!一个“痕”字,竟有如此大的蕴涵!
  (由读而悟,由悟生情,学生把这句话、把“几痕”读得极有韵味。)

  【评析】
  学生主体意识的树立,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实现了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中、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出问题。面对学生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自己与学生站到同一个角度上、同一个位置上,进入同一个问题情境中,与学生“亲密接触”,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投入地读、专注地思。在读、思中,学生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途径,进入文本世界,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实现了与文本的沟通对话,产生了个性化的理解。作为“对话”中的首席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把各自在独立探究中的发现进行交流,从而生生之间(组里)互相启发,互动地学(第一层次)。然后,组织组际之间的交流汇报,学生在悉心倾听中发现他我见解的异同,或赞成,或否定,或补充,或重新思考,组际之间、生生(全体)之间互相启发,互动地学(第二层次),使学习动态生成地向前推进。
  而师生之间,就正如弗里在《被压制的教育学》一书中写道,“在平等对话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至尾在相互地教。”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