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2则)
        ★★★★
【字体:
《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2则)
作者:高维公 张…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是指导学生进行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有效凭借。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充分体会了小红军及陈赓同志饥饿、虚弱、疲惫这一特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找中了文中一重点句“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并抓住“终于”这一重点同分三步迂回深人地进行了读文、讨论、说话造句、想像训练,取得了较好的语言训练效果。

  (一)
  师:朗读了这一部分(第2至第10自然段),你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陈赓被小红军说服了?用笔做上记号。
  生:(齐)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师:“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陈赓没有别的办法了。
  生:说明陈赓是无可奈何地爬上马背的。
  师:句中还有哪个词也可以看出来呢?
  生:“终于”。
  师:“终于”是什么意思?
  生:“终于”是最终、最后的意思。
  生:“终于”是说陈赓费了很大劲最终还说服不了小红军。
  师:那你们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体会到陈赓想了许多办法、费了好大劲来说服小红军的?(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陈赓先是要求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可是被小红军微笑地拒绝了。
  生:陈赓接着命令小红军上马骑一段路再说,可又被小红军倔强地拒绝了。
  生:陈赓然后用商量的口气说:“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可再次被小红军找理由拒绝了。
  生:陈家最后用行动将青稞面递给小红军,可还是被小红军谢绝了。
  师:陈赓用了这么多办法想说服饥饿、虚弱、疲惫的小红军骑马、吃青稞面,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了陈赓对小红军非常关心。
  生:说明了陈赓同志关怀小红军战士。
  师:说得真好。
  (投影文字片,指名读,齐读,师要求读出陈赓无可奈何的语气)
  (生齐读)

  (二)
  师:这句话能换个说法吗?怎么说?
  生:能,小鬼终于说服了陈赓,陈赓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生: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师:你这样说行吗?我所听到的好像是小鬼已经爬上马背了。
  生:说错了。应该说: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投影文字片: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师:这就对了,可是这样说“终于”与刚才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课文上那样说突出了陈赓,换了说法就成了突出小红军了。
  师:那你们认为这里“终于”是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意思成了小红军很不容易才把陈赓说服了。
  师:可以从上文的一些词句中看出来吗?
  (师生讨论图画重点词,然后师引读)
  师:(引)陈赓想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可是──
  生:(读)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师:(引)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再说,可是──
  生:(读)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师:(引)陈赓要与小红军一块儿走,可是小红军说──
  生:(读)“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师:(引)陈赓无可奈何,取出青稞面递给小鬼叫他吃,可是──
  生:(读)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我比你还多呢。”
  师:小红军为什么要想出这么多办法“骗”陈赓呢?说明了什么?
  生:因为小红军知道陈赓也非常饥饿、疲惫、虚弱。
  生:因为小红军懂得关心别人,爱戴首长。

  (三)
  师:说得真好,小红军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只好骑上马走远了。那么此时小红军怎样呢?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想像一下,把这句话的后半句重新作个补充。
  (投影:小红军终于说服了陈赓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他望着无可奈何骑上马背的陈赓、微微地笑了。
  生:……他想休息一会儿,可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生:……而他却倒在了草地上,奄奄一息。
  生:他望着朝前走去的陈赓,再也支持不住了。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中的“终于”换个位置吗?
  生:能。小红军说服了陈赓,自己却终于再也支持不住了。
  师:真聪明,你们从刚才的想像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了小红军一心想着别人的思想。
  生:我体会到了小红军宁可把危险留给自己,也要把方便让给别人的高尚品质。
  生:我体会到了小红军把生的希望让给首长,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伟大品格。
  师:说得真好!

  简评:
  上述片断以“终于”一词为训练中心构成了“终于”导学三部曲,笔者围绕中心训练点,通过迂回深入的教学,在讨论、引读、想像中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尤其是通过改变句式这一语言形式的训练,巧妙地把理解重点转移到小红军身上,使学生在说话训练中,把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这一思想内容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中。
  注:“终于”一词是本文要求进行造句训练的一个重点词,但它不是一个生词,用于造句这一训练形式,在小语教材中这已是第三次出现了。为此,笔者认为这是编者有意安排在本文进行理解课文内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着力点。
  (此文在本刊“难忘的一课”征文中获一等奖)

 《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如何体会小红军的优秀品质,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一位教师在导读时故意用了“示错法”,他要求学生仔细听他读第10小节,看读得如何。读完后,学生纷纷指出他把“爬上马背”错读成了“跨上马背”,把“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的“终于”也漏掉了。教师表扬学生听得认真之后,便扣紧读错之处做开了文章。

  师:“跨上马背”不是也很通顺吗?在这儿能不能将“爬上马背”换成“跨上马背”呢?
  生:不能。“跨”,写人很有精神的样子,可当时陈康已经筋疲力尽,只能“爬上去”,换成“跨”就不准确了。
  师:那么“终于”漏掉了又有什么关系?再读课文,想一想陈赓是怎么被小红军说服的。
  生:陈赓一直对小红军半信半疑,但他最后还是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红军很机灵,很会“骗”陈赓。
  师:小红军为什么要费这么多口舌去“骗”陈赓呢?
  生:小红军知道陈赓干粮不多,而且疲惫不堪,他宁可把困难留给自己,也不愿去拖累别人。
  师:陈赓为什么坚持要小红军骑他的马?
  生:他看到小红军那么瘦弱,担心他走不动。陈赓自己又累又饿,但还想方设法照顾战士,真是一位好首长!
  师:看来这“终于”千万丢不得。“终于”一词,生动集中地体现出在革命队伍中,个个舍己为人,官兵之间互相爱护。这个词含义丰富,确实不能少。

  “示错法”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来增强阅读教学效果。当然,“示错法”不能滥用,用多了,会使学生反感,要用在重、难点处,用在学生易错处。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