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所见、所感写清楚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之间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幅活的画”的美景。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读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1)荷花什么样?
(2)作者在哪儿看见的荷花?
(3)作者看到荷花后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找出答案。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新词。
让学生按读、画、查、找四个步骤自学生字。
读——课文,
画——生字、词,
查——字典,
找——选择恰当的字义。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1)
(2)
(3)“莲蓬”中的“蓬”字在这里读轻声“peng”。引导学生注意区别,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生字的结构,注意区别形近字,可采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加深记忆。
例:
胀( ) 蹈( ) 梦( )
帐( ) 稻( ) 婪( )
翩( ) 蓬( ) 莲( )
偏( ) 逢( ) 连( )
3.理解词义。
挨挨挤挤:一个挨着一个,紧紧地挤在一起。在文中指的是荷叶一个挨一个,紧紧地挤在一起。讲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演示词义,加深理解。
展开:张开、铺展。讲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用反义词“收缩”一词进行对比演示,加深理解。
翩翩起舞:翩,很快地飞。重叠使用“翩翩”,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联系课文内容,指“我”看到一池美丽的荷花,深深地被这美景陶醉,情不自禁地轻快地跳起舞来。
讲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找字义,然后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义。
(四)读句子,强化识记生字、词。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自己读一读,做到读通句子。
2.指名读重点句,检查学习情况。
(五)指导书写。
(六)学生自读课文,作巩固复习。
(七)作业: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
(二)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所见所感写清楚的方法。
(三)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二)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三)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合理想象来体现一池荷花的美丽的。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荷花吗?在什么地方?荷花是什么颜色?什么样的?
2.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
“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就是一池白荷花,谁能说说这些荷花是什么样的?”教师以此训练学生将观察到的情景用语言表述出来,并为讲解下文进行铺垫。
(二)指读课文(配乐)。
(三)导入新课。
1.谈话过渡:今天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欣赏荷花的美丽,而且还要从中掌握读懂一段话的方法。
2.出示学法步骤。
想——问题,
读——课文,
画——句子,
找——重点词语,
说——感受。
3.示范学法。
在出示学法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第1自然段为例,实施学法步骤。
(1)围绕第1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想一想,“我”是到公园玩来的,为什么“我”一进门就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2)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第1自然段。
(3)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句:“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4)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清香。
(5)让学生说说“我”往荷花池边跑去的原因是什么?此时,“我”有什么感受?
(是因为闻到一阵清香,使我迫不及待地向荷花池边跑去。)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是荷花的香味,引导“我”向荷花池边跑去。这说明荷花在盛开,花香四溢,未见其形,先闻其香。同时,经过引导使学生对读懂一段话的学法步骤一目了然。
(四)试用学法。
1.谈话过渡:来到荷花池边,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察荷花的?(想问题)
2.让学生自读2、3自然段。
3.指名回答:
荷花开了不少。(整体看)
4.荷叶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根据画出的重点句回答问题。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5.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是什么?(挨挨挤挤)
6.让学生用动作演示“挨挨挤挤”。
7.再次让学生看图:
(1)你看到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大、多)
(2)是什么颜色的?(碧绿)
(3)为什么不用草绿、浅绿来形容?
(因为荷叶长得非常茂盛,正在兴旺时期,所以颜色深而且绿得发亮,绿油油的,用“碧绿”十分恰当。草绿,颜色发黄;浅绿又显太淡,与实际景象不符。)
(4)为什么说它像大圆盘?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圆”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平铺在水面上,挨挨挤挤,更显出了荷花繁茂的勃勃生机。
(5)齐读写荷叶的句子,要把美的景象读出来。
8.荷花是什么样的?
(1)指名分读句子。
(2)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长出来了,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冒”)
(3)什么是“冒”?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
教师以此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生动而细腻的表现手法。“冒”,一般用来形容某些东西的动态。这里作者用“冒”来形容荷花钻出水面,挺立于荷叶之上昂然盛开的情景,是别具匠心的。这一番描写就把荷花写活了,同时为下文深入领会“一池活的画”做了铺垫。
9.作者介绍了几种荷花?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10.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学法步骤分组讨论。
11.课堂讨论:
有的——才展开
有的——全都展开
有的——花骨朵儿
有的——饱胀,要破裂似的
(1)“才展开”和“全部展开”、“要破裂”有什么不同?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才展开”是刚开;“全部展开”是全开了,“要破裂”是指将要开的样子。可让学生用双手演示荷花这三种开放的样子,加深理解。
(2)让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
(3)让学生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五)学习第3自然段。
1.这一段中作者又从整体介绍了荷花各有各的不同姿势。讲读中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看这一朵很美,看那一朵也很美呢?
2.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重点句自读这段话,从中体会荷花的千姿百态,实在太美了,美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3.“这一大幅活的画”是谁画的?(大自然)
4.大自然创造的这幅画实在是太美了,让学生带着赞美的情感读2、3自然段。
(六)学习4、5自然段。运用学法。
1.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2.指读课文。
3.指名回答问题:
(1)“我”此时在做什么?蜻蜓、小鱼在对“我”说什么?
(2)引导想象:蜻蜓和小鱼会对荷花姐姐说什么?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会和荷花姐姐对话呢?
(3)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呢?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陶醉于美景之中的美好情感。
(4)让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配乐)
(七)集体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八)小结全文,归纳学习方法。
1.想——问题,
2.读——课文,
3.画——句子,
4.找——重点词语,
5.说——感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