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亲人
        ★★★★
【字体:
亲人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目标

1.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学习课文中“我”和妈妈尊重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习本课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练习用“及时”、“照顾”造句。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怎样用准确的词句表达图意。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练习用“及时”、“照顾”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联系实际,练习用“及时”、“照顾”两个词语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词。

(二)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缝f6ng。讲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在词语中选择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4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如:填表,按要求给生字分类: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邻”左边是“令”右边是“阝”,合起来是“邻”。在书写中要注意“令”的一捺,要写成点。“困”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团、因”等。“及”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如:“极小”的“极”去掉“木”字旁就是“及时”的“及”。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济”字为例:“济”在课文中组成新词是“经济”,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济”作为带点字查字典,找出“经济”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国家和个人的收支状况。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经济”一词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进而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体会“经济”一词在本课中就是指老奶奶在生活上所需的费用。

2)小结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用记口诀的方法,记忆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如:查字典,选字义,

联系课文和实际,

综合起来悟词义,

牢固记忆不费力。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硬朗:指老人身体健壮。

毕竟:到底。

灵便:灵活的意思。

热心肠:指乐于帮助别人。

(四)造句训练。

1.弄清词义。

在练习造句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

1)出示词义。

“及时”一词有两种解释:①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②不拖延,马上,立刻。

“照顾”一词有三种解释:①考虑和注意到的意思;②特别注意,加以优待;③商店管顾客来购买东西叫照顾。

让学生找出文中带有“及时”、“照顾”这些词语的句子。读后判断它们在句中应取的意思。

文中带有“及时”一词的句子是:“……该买的不能及时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这里“及时”应取后一种解释。

文中带有“照顾”一词的句子是:“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重老人,照顾老人。”在这句话中“照顾”应取第二种解释。

3.让学生仿照文中句式练习造句。

1)什么情况下、谁及时做了什么,或谁及时地解决了什么问题。

2)谁(怎样)照顾谁,或在什么情况下,谁被谁照顾了。

4.让学生试用“及时”和“照顾”两个词的另外几种词义造句。

(六)作业。

1.读课文。

2.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学习课文中“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仔细看图。

1.让学生看图思考:

1)图上画的人物是谁和谁?

2)根据你对课文的预习,想一想图中“我”和老奶奶是什么关系?

2.在学生回答上述思考题的基础上,出示填空练习,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例:老奶奶和我是________不是________

3.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这时老师可提问:“看图后,结合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以此引发学生质疑。比如:学生会提出:她们原本是邻居,为什么叫做亲人呢?等等。这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问题,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教师第二次引导学生看图。

1.让学生看图思考:

1)老奶奶在干什么?

2)“我”在干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后,会答出:“老奶奶用双手捧着小姑娘的脸,很亲热的样子。“我”在晾衣服,因为图中画着洗衣服的盆和绳子上晾着的衣物,“我”系着围裙,还挽着袖子等等。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将教学过程由看图引入学文。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让学生小声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找出“我”帮奶奶洗衣服的句子,然后指名回答。

2.抓重点句,理解词语。

1)投影出示重点句,指名朗读后,讨论:

在这句话中前后两次出现“悄悄地”这个词语。教师将它用重点符号标出,同时提出问题:“我”为什么要悄悄地做这些事情呢?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出示两种解释让学生判断。

1)不发出声音。

2)不让老奶奶知道。

让学生选择答案后说明理由。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我”之所以“悄悄地”做这些事,是不想让老奶奶知道。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让老奶奶知道?”“在这句话中去掉“悄悄地”一词好不好?”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语中蕴含着的人物间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去掉前边的“悄悄地”一词,自读句子,想一想行不行?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去掉前边句中“悄悄地”一词行不行。因为如果“我”背竹篓,拿脸盆动作声音大,让老奶奶知道了,会不让“我”干。那么“我”想帮老奶奶洗衣物的事就做不成了。这说明老奶奶十分疼爱“我”,怕“我”累坏了。而“我”又特别想帮助老奶奶干活儿,因此就得“悄悄地”干。通过这样讨论,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我”和老奶奶之间相互关心,照顾的深厚情谊。在弄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再解决第二个问题,“去掉后边句中的‘悄悄地’一词行不行?”便可迎刃而解。“我”悄悄地回到院子里是怕打扰老奶奶休息。也同样说明“我”关心老奶奶,说明“我们”之间老爱小,小帮老的亲密关系,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中情感。

这时老师可采取老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单独诵读和齐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情感。

4.品读重点句。

教师以课后练习二为重点展开教学。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出示重点句。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1)出示重点句:

老奶奶 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 捧着我的头,把脸 贴着我的脸。

2)让学生先读略去形容词后的句子,读后谈想法。

3)让学生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括号中顺次填上“高兴地”、“双手”、“热乎乎”、“紧”,以后再让学生读句子。

经过讨论让学生从中体会这些词语如果不填也能读通,但是填上后就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音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

4)为了让学生体会得更加深刻,教师可以采用让同学之间互相用双手捧着头的动作做演示练习,强化语言的感染力。

5)课堂讨论:人在什么情况下脸是热乎乎的?老奶奶的脸为什么是热乎乎的?

教师用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语表达出的人物情感。弄清人们在激动的时候脸是热乎乎的。老奶奶看到“我”帮她洗衣物,心里很激动,她非常疼爱“我”,所以这时老奶奶用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

6)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重点句。

“我该怎么感谢你们呢?”这句话的末尾是叹号,不是问号。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情感,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或方式来表达。在这句话中虽然有“怎么”这个疑问词,但绝不是问句。老奶奶当时的心情是很激动的,是感激而不是发问。接着教师可以用两种读法朗读这句话,(句尾用上升和下降调)然后让学生判断正误。当学生确定了正确的读法后,可作模仿练习,教师也可以提名让学生朗读,加以反馈。

7)讨论句意。

①“你”指谁?②“你们”又指谁?显然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是很容易理解的。“你”指小姑娘,“你们”指“我”和妈妈。那么“我”和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帮助老奶奶呢?教师用这个问题导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四)学习23自然段。

1.让学生谈23自然段,找有关句子回答上述问题。

2.出示重点句:

“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3.课堂讨论:什么叫“及时”?这时教师可以同时出示两种解释,让学生选择。

1)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不拖延,马上,立刻。

当学生选择了第二种解释为恰当的词义后,教师可让学生将词义代入原句读句子。这样做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又可从中领悟根据句意选择词义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东西是该买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要求练习说话。

5.口语练习后,进一步引深讨论,上述这些事该由谁来做?(老奶奶的女儿)现在由谁来做?进而引出妈妈帮助老奶奶的事情。

6.妈妈是怎样帮助老奶奶的?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自读第3自然段,找有关语句。

7.出示句子,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句意。

1)妈妈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每天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3)妈妈一天从地里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8.让学生读句子,进行比较,说说哪句话最能表现妈妈帮助老奶奶做事是主动的、经常的,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通过讨论弄懂第23两句与第1句相比,都没有准确、具体地把妈妈不顾自己劳累,每天关心、照顾老奶奶的情景表达出来。第2句去掉了“从地里劳动”,看似变化不大,但却丢掉了一个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要点。即:妈妈是在劳累一天的情况下,仍不顾自己的疲劳,去关心照顾老奶奶。这种关心他人胜于关心自己的精神,该是多么可贵呀!第3句把“每天”改成了“一天”,而且去掉了“总要”。这样删改后,让人觉得妈妈只是偶尔一次去关心老奶奶,不是经常地去做。没有突出妈妈始终如一,助人为乐的品质。因此,后两句都表达得不够准确。

经过比较句子,让学生从中体味准确地运用词语,对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人物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对于“妈妈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这句话的理解也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9.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看图、思考:

1)老奶奶的表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2)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做总结全文式的句式练习。

老奶奶和“我”是________不是________________

10.教师根据板书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