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田忌赛马
作者:北枳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我的一堂课
一、 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第十六课“田忌赛马”
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七个生学,能讲习懂多音字“调”;理解十五个新字
的意思;能从课文中找出“怀疑、约定、讽刺、轻蔑”等词语的近义词;能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各写一个句子。
2、 初步学会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 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懂得做事要多动脑筋,分析主客观情况,合理使用力量。
三、 了解两次赛马时对方三匹马出场左右顺序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四、 教学准备:
1、 课文的磁带
2、 六匹涂有不同着颜色的马的图片。
3、 46份表格,表格的形式是:
次数
人物 |
第一次(马) |
第二次(马) |
田忌 |
|
|
|
|
|
|
齐威王 |
|
|
|
|
|
|
结果 |
败 |
胜 |
原因 |
|
|
五、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忌、败、锣;能找出词语“约定”的近义词;理解词语“转败为胜”,并用它写一句话。
(2) 析田忌第一次赛马失败的原因,并针对第一次赛马的过程进行口语训练。
2、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教师把六匹马依次摆好在黑板上)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赛马场”)。“对”这是古代的一个赛区马场,今天我们来一起观看齐国大将田忌是怎样赛马的。
(2) 书:十六“田忌赛马”(请学生齐课题,教师并随机教学“忌”)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问题。
(1) 思考:围绕“田忌赛马”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板书a:田忌跟谁赛马?b:是怎样赛马的?c:赛的结果怎样。
(2) 学生打开书本,听并跟读课文录音,解决以上的三个问题。
(3) 再快速读课文,确认以上三个问题。
(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内容为:
(5) 田忌和齐威王比赛由败到胜的局面可以用书上已有的什么词来概括?(给学生找的时间)。答案为:转败为胜。
(6) 用转败为胜这个词语写一句话。
(三)指名读第一次赛马。
(1) 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哪里的写第一次赛马(一、二自然段)。哪里是写第二次赛马(十三至十七自然段)。
(2) 思考田忌第一次赛马为什么会败?是怎样赛的?(以小组讨论后填表格的形式来完成此题)。
(3) 以转播的形式对第一次赛马过程进行转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胸有成竹”“垂头丧气”“轻蔑”“讽刺”并能用“胸有成竹”写一句话。
2、分析第二次比赛胜利的原因,懂得做事动脑、客观分析。
3、给课文分段。
4、分析人物形象,知道胜不骄、败不馁。
二、教学过程:
1、抓住文眼“胸有成竹”分析,引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 让学生找出田忌之所以转败为胜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孙膑。
(2) 找出一个最能够概括孙膑对第二次比赛态度的词语(胸有成竹)。
(3) 教师板书“胸有成竹”,让学生理解这个词,并用它写一句话。
(4) 让学生读3到17自然段,划出有关人物的语言、神态的句字来让学生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5) 小组讨论后展示:孙膑之所以“胸有成竹”的重要条件是什么(条件一,齐威王的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同等级的马快不了多少。条件二,调整换马的出场顺序。)
(6) 教师领着学生分析条件一: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假如六匹马同时出场比赛,它们的名次是怎样。分析条件二:让学生完成第二次比赛的表格。
(7) 进行人物分析。分析孙膑、田忌、齐威王都是怎样的人?(发言方式:可以以第二或第三人称的方式来写。如我们最喜欢┄┄,因为┄┄;
我想对你说┄┄。备注:要教会学生“胜不骄、败不馁”。
三、让学生演一演、读一读课文中最适合分角色表演的内容。也就是课文的3到12自然段。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
四、用自然段归并法并按第一次比赛、孙膑献策、第二次比赛、取胜原因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改写故事:假如你是齐威王的谋士,你有什么办法让齐威王在第二次比赛中仍然获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