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欢乐心情。
☆ 教学准备
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的知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的信息。
☆ 设计思路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谈话揭题,质疑猜想 1. 这学期,我们一起浏览了秀丽的桂林山水、美丽的月亮湾、热闹的鸟岛、迷人的蝴蝶谷。今天老师又要带小朋友去西双版纳看一下那里热闹欢乐的节日场面。(板书课题。) 2.生读题,自学“泼”字,总结得出用顺口溜方法记:水泼头发,泼泼泼。 3.看了这个题目,你认为这篇课文会向我们介绍什么?(泼水节是怎样进行的、人们泼水的欢乐场面、泼水节的有关知识……) 4.你猜得是否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看看所写内容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2.检查自读: (1)读词语:提着桶 相互 湿淋淋 不肯离去 幸福 象脚鼓 赛龙舟 准备 象征 吉祥如意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指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测与文中所写是否一致。(理清课文脉络与重点。) 4.你又读懂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回答后,引读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泼水”,感受欢乐 1.傣族人民又是怎样过泼水节的呢?(小组合作,读文讨论。) 2.大堂交流。(以下环节随机进行。) (1)泼水前准备:到泼水节那天,人们在大街两旁要准备好清水。 你喜欢这样的清水吗?为什么?怎样读出你喜欢的心情?(指导读句: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 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 (2)人们心情:到泼水节那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你读懂了什么?(人们很喜欢泼水,心情很急切。)你能把傣族人民急切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3)泼水经过: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 ①在小组内读该这句话,人们是怎样泼水的,你能把这样的场面、动作表演出来吗?(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②小组表演,师生互动评价,重点评价“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于上泼”的动作。 ③全班齐表演“泼水”场面:瞧,我们泼得多开心,人人脸上笑开了花,你能读好这两句话吗? ④你刚刚泼水的时候还有怎样的动作?能学着书上的样,说说吗?(如:你捧水向我脸上泼,我提桶往你头顶上浇;你拿树枝向我头发上洒,我用手指向你脸上弹;你提桶向我衣服上淋,我端盆向你身上倒……) ⑤再次活动,用你喜欢的动作去泼水!(朗读本自然段的第三、四句。) (4)泼水的象征意义:延续活动,进行采访—你们为什么个个笑开了花?(指导朗读。)
四、拓展延伸,鼓励搜集 泼水节有着怎样的由来?泼水节那天还有其他有趣的活动吗?读读课文,查查资料! | |
这一环节,通过紧紧抓住题目——文章的“窗户”,让学生围绕题目猜想质疑,为阅读课串起一条主线,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学生的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只有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逐步去感受语言,理解内客,体味情感。 |
随机教学的设计更具有灵活性,预设出学生的多种思维途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放手让学生读,教师的作用就要体现在参与、指导、引导、评价上,“放手”并非不管不问,教师参与进来,就要指导、引导、疏导,再加上适当的评价,就合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 |
要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感受,那就得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因此在课堂上。通过“泼水”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有效地学习,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在愉悦中学习语言、创造语言。 |
在整个环节中,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透析出方法。如通过“你喜欢这样的清水吗”、“人人为什么都笑开了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官意见,带着这样的思考学会读书。 |
落实新课程、新教材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让学生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 |
第二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汇报成果,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欢乐的泼水节》,在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到了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味!(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欢乐的情境。) 2.泼水节有着怎样的由来?傣族人民除了相互泼水以示祝福,他们还举行了哪些活动进行庆祝呢?(师生互动介绍交流,补充资料。) 3.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又从哪儿看出人们非常欢乐? 4.让我们在铺满凤凰花瓣的地上,和傣族人民一起来欢乐地过泼水节吧! (1)在老师的指导下模拟敲象脚鼓,(指挥学生用手有节奏地敲桌子。)模拟赛龙舟场景,唱歌跳舞放烟火进行狂欢。 (2)你能用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傣族人民的欢乐吗? 5.齐读全文。
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分组学习:你喜欢学哪个就学哪个,看谁的方法最简便有趣。 2.交流识记情况:你学了什么?说出你的记法。师引导归纳,进行识记。 3. 限时当堂书空记忆。
三、再次拓展,鼓励搜集 从西双版纳归来,我们了解了很多傣家风情,和傣家人一起度过了欢乐的泼水节。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你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吗?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的资料,好吗?
| |
这样的搜集汇报并不难,只要学生课后去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他们就不会在这一环节交空白考卷,同时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能找到更详细的资料,这些都成为了本节课所需的资源。 |
虚拟情境,进行表演,给学生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整个环节都洋溢着音乐的美感、乐感、快感。 |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进行自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兴趣必会大增。情绪的高涨会带来灵感的突发,因此学生记忆字形的方法也必然多样,这种识字教学充满了趣味和快乐。随后的限时记忆,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实现了语文学字低耗高能的效果。 |
尊重民族风俗,了解多元文化是现今学生必须习得的一种本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小”,与各民族、各国人民交往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这种作业的布置,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收。 | |
第三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复习检查,背诵指导 1. 认读词语,生字组词。 2.配乐朗读全文。 3.背诵指导:重点梳理第二自然段的背诵层次。(准备—工具、清水;泼水——互相追赶、灌、泼、人人、个个;象征——吉祥如意。) 4.背诵课文。
二、汇报交流,互动补充 1.这欢乐的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特有的节日,你还知道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特有的一些节日吗? 2.大堂交流,老师随机补充资料。
三、课后延伸,选择练习 1.把这欢乐的泼水节的热闹场景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你的好朋友。 2.依照《欢乐的泼水节》,任选一个其他民族有代表性的节日简单介绍。 | |
|
鼓励学生自我解答问题,对于学生不容易找到的资料,教师设法帮助引导,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他们的眼界。 |
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个性都有不同,有层次、有弹性的作业能仕不同的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视自己的能力而行;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并获得不同基础上同样的进步。这才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尊重了他们的主体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