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
☆ 教学重难点
识字读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在课堂内引入课外读本是一种新的尝试,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形成归纳、总结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
☆ 教学准备
与课文配套的教学挂图及配套补充读本《小麻雀和百灵鸟》。
☆ 设计思路
《学棋》这篇课文在语言及内容上都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因此教学时并不把理解课文内容和感悟所讲道理作为难点来抓。所以在这课教学上,我把重点落实在读上。
1.放手学生去读。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个别特点和认知水平。因此,教学时创设了指图说理和换位人情的环节,引导学生深入读文想象,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态度的认真思索。
2.引导学生去读。利用这类文情简单、易于阅读的课文,创设学生迁移读的场景,在学生已经掌握重点获理后,引入同类教材,形成归类学习,引导学生用同种思维独立阅读,充分发挥出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采取这种看似循环往复的方式进行教学,绝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只有这样由扶到放,由积累到外化,学生才会日有寸进,逐步提高其阅读能力。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游戏识字,扣题激疑 1.小朋友,你知道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几颗木制棋子。) 2.这个“棋”字该怎么写呢,请你也来做个造字专家!(学生自由创造并说理由。) 3.揭示谜底(教师板书“棋”。),想想古人为什么这样造“棋”字? 4.除了老师手里拿着的这些棋,你还知道哪些棋呢?(引出围棋,简单介绍围棋。) 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学下围棋的故事——“学棋”。(学生大声读题目。) 6.读了这个题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谁学棋?跟谁学棋?怎么学棋?结果怎样?) 7.你的感觉对吗?让我们一起打开书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理渭文脉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检查读文,随机正音,指导读好长句。 3.再读课文,想想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4.学生回答,理清文脉:现在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专心的学生后来成为了出色的棋手,而上课老走神的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
三、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观察字的结构,左右合作学习、交流,选出最好的识字方法。 2.汇报交流。 3.习字册描红。 | |
这样的识字教学看来大费贵周章,其实不然,通过造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同时造字游戏还蕴涵看让学生关注汉字的构字规律,更好地掌握识记汉字的方法。这样的识字教学渗透久了,学生学字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去猜想古人这样造字的原因和规律,达到自能识字的目的。 |
根据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文意浅显明了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时采用“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一切问题到学生中去”的教法,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了教师过多不必要的讲解。 |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因此,需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 |
第二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围棋 专心致志 天鹅 弓箭 动作 听讲 2.一分钟自我检查订正。跟同桌说说,你找到写错别字的原因了吗?
二、图文结合,随机教学 问题一:他们跟谁学棋?(秋。) 1.谁来介绍一下“秋”?(句式训练,如:秋是古时候下围棋的能手,他的棋艺远近闻名。) 2.一提起“秋”,人们会怎么说?(如:人们会翘着大拇指,说:“秋下棋可厉害了,没人比得过!”……在说话中理解“能手”、“远近闻名”的意思。) 3.谁来夸夸他?(指导朗读。)
问题二:谁学棋?怎样学棋? 1.随学生回答,板书:专心致志 走神 2.读读书,看看图,你能指出哪个学生专心致志学棋,哪个学生学棋的时候走了神? (1)指图说理:左边穿红衣服的学生专心致志学棋,瞧!他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问上几句。 (2)拓展想象:专心致志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如:托看下巴,皱着眉头,仔细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布子;听得入了神,当听到老师讲得精彩的地方不停点头,连说“妙,真妙!”……) (3)指导该句:他学棋多么专心,让我们一起来赞赞他! (4)指图说理:右边穿蓝衣服的学生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好像看到有美丽的天鹅正从远处飞来…… (5)换位入情:如果你是这位学生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他吗?请你做小老师提醒提醒他! (注:往往在学生做老师提醒这位走了神的学生时,都会联系到最后一段的结果来进行教育,因此,教者就可以趁热打铁把最后一段轻描带过。) (6)指导读句:多不认真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提醒他! 问题三:结果怎样?(此环节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需要融入上面环节,如果没有联系到,只需采用引读法:后来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棋艺一直没有长进。)
三、课内外结合,同类阅读 1.自由读全文: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获得或困惑? 2.请每个小朋友把课外补充读本拿出来,快速阅读《小麻雀和百灵鸟》,课文写了什么事,跟《学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小组内阅读讨论,大堂交流,获得道理。
四、延伸课外,读写结合 老师这里还有一篇文章《吃墨水》,讲了陈毅爷爷小时候的事情,请回家去读读,看看这篇文章和我们刚学过的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又能获得什么启示?请把你的感想写在周记本里,和老师来交流。
补充教材: 吃墨水 陈毅爷爷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 |
默字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学生多抄多写,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记忆生字。默写完后请学生自己翻书订正,并与同桌交流,既减轻了学生默字罚抄的负担,又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久而久之,学生每写错别字就会自主地找原因更正,而不是机械地死记。 |
把词语的理解蕴含在灵动的说话训练中,词语的意义也就不再显示出惟一性和标准性,而是有看更多丰富的、形象的内涵。 |
观图与读文巧妙结合,让学生指出“专心的学生”后,追问“专心的表现”,促使学生联系课文读句,联系生活想象,在练说练读中懂得“只有认真去学习,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 |
给予学生一个老师的角色,让学生产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愿望,同时这个环节更需要老师的灵动发挥与评价,可以变成一个小巧而活泼的言语交际环节。 |
只有通过大量的读书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学好母语。通过同类阅读,扩大眼界,让学生在课文中所学得的归纳方法与学习方法当堂得到迁移运用,形成能力。 |
“处处留心皆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