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
一头玩具小象、一台天平称、一个玻璃器皿、一条塑料小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可以称一称。)教师板书“称”。谁听过称象的故事?怎么称?结果怎样呢?请带着问题学习第6课。
(二)初步阅读,领略课文内容。
1.大家小声读,标出自然段序号。(5个自然段。)
2.指五名同学读全文。大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一个曹冲出主意称大象的故事。)
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这个故事的呢?下面我们细学课文,理解内容。
(三)细学课文,分析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第几段写这个内容?(故事发生在古时候,课文第1自然段写这个内容。)
(2)请一个同学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带着儿子和大官们来看象。)
(3)看书中插图。
从哪里看出是古时候?谁是曹操?周围都有谁?(略)
大象是什么样的?官员们怎么看?曹操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官员们说出了什么办法?我们学习2、3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大家默读这两段。
用“——”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大象是什么样的?这里说大象的什么像堵墙?为什么这么比喻?腿像四根柱子又说明什么?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里说大象的身子像堵墙。因为大象的身子又高又大,所以这么比喻。腿像四根柱子,进一步说明大象身体重。用具体的事物做比喻进一步说明大象的高和大。)(3)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
(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到底”这个词。)
到底:究竟。
两句话哪句话写得好?怎么好?
第二句话增加“到底”一词,加强了语意和语气,把官员们那种急切的心情描写出来了。
(4)指导朗读。
读描写大象的句子,应该把大象高而大的意思强调出来。读官员们议论,应该读出大家急切的心情。
试读,指名读。
(5)当曹操提出“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的问题后,官员们想出几种办法?
先分小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两种办法:一是造一杆大秤;二是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地用秤称。
板书。官员:造大秤、宰大象
曹操听了怎样?
指名读这两句话。
问:这两句话一样吗?(不一样,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一个“直”。)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多一个“直”程度不一样,语意更重了。
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曹操非常不赞成他们的办法。)
(6)分角色读第3段。
3.学习第4、5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第4、5自然段。
思考:①谁想出一个好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
②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几步?哪几步?
(2)指名读第4段,回答问题。
①曹冲想出一个称象的办法。(略)
②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四个步骤:第一,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第二,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称船上的石头;第四,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板书:
曹冲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象下装石 船沉到线
称出石重 大象重量
(3)用教具做演示,让学生动手做。
(4)同桌互相练说称象步骤,然后单人说。
(5)指名读第5自然段。
结果怎么样?(按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果然:确实、真的。
课文中为什么用“果然”一词?
(强调说明曹冲的办法与实际相符合。)
当时曹冲的年龄有多大?(七岁)
比较的方法同上。
“才”是只有或仅仅的意思,进一步说明曹冲年纪小。
(6)曹冲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曹冲这么小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板书:
曹冲——爱动脑
4.有语气朗读全文,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
(三)能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点
(一)指导“曹、论、止”等字的笔顺。
(二)指导“称、线、然”等字形。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问:曹冲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二)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意思,组成词语。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词义。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
(2)指导读字音。
曹:平舌音,读c2o,不要读翘舌音。
线:三拼音,读xi4n,不要去掉介音“i”。
2.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可以不按顺序,自己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
称:“你”和“称”区别。
曹:笔顺是 ,共 11画。
论:右旁的笔顺是 。
块:和“快”字形字义区别,不要用错。
线:左边是绞丝旁,右边的写法跟“盏”的上半部相同,不要忘记写最后的一点。
止:跟“齿”的上半部写法相同。
笔顺是 。
然:注意左上角不要写成“夕”,右上是“犬”不是“大”。
量:多音字。(li4ng、li2ng)
4.重点解释词义。
议论:表明意见的言论。
止:停住不动。
重量:分量。
5.组词:
称(简称)(别称)(名称)(自称)
议(提议)(建议)(会议)(议定)
论(讨论)(评论)(理论)(言论)
秤(秤杆)(秤盘)(秤星)
砍(砍柴)(砍刀)(砍伐)
块(土块)(块茎)(块头)
沉(下沉)(沉重)(沉思)(沉着)
线(棉线)(电线)(毛线)(直线)
止(止住)(止步)(止血)(制止)
然(突然)(忽然)(然后)(然而)
量(气量)(胆量)(分量)(量词)
(四)巩固练习。
把下面的偏旁和独体字组成4个合体字,写下来。
禾 讠 石 旦 尔 义 欠 里
( )( )( )( )
(五)布置作业。
读课文。
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生字词。
(二)有语气朗读课文。
(三)指导做练习题。
二、教学重点
指导做练习题。
三、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先按小组练习,然后再选出朗读好的小组在全班表演。
(二)同桌互讲称象的故事,指名在全班讲。
(三)师问:曹冲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重量?先由同学说,然后出示课后练习第3题的内容。
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四)字词练习。
1.读词语。
(1)读词语。
称象 曹操 议论 砍树 石块
下沉 画线 止住 果然 重量
(2)订正出现读错的地方。
(3)听写。
2.看拼音写词语。
(1)读准音节。
(2)写出对应的词语。
(3)给下面的字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语。
决( )________ 吹( )________
钱( )________ 你( )________
钟( )________ 评( )________
部首不同,寓义不同;弄清不同的意义,才能分别组好词。
3.比一比,组词语。
沿( ) 称( ) 砍( )
沉( ) 秤( ) 欢( )
形近字比较要找出不同的偏旁,某一偏旁不同,含义也就不同,区分清楚就能组好词。
4.按不同读音,给下面的字组词。
多音多义,据词定音,据音义组词。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2)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
(3)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要做好这一题,必须熟读课文。
6.读句子,用带点的词造句。
(1)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听了直摇头。
________________
(3)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________________
弄清带点词在句中的作用,模仿原句造出新句。
(五)布置作业。
做课堂练习。
抄写词语。
【小资料】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安徽亳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