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案例 >> 正文 |
|
|||||
味高兴亡:一个小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下) | |||||
作者:佚名 人气:41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谁也没想到,火红了不到一年,用新式营销方法武装起来的调味品新秀,味高酱油就这样走向了迅速的失败,此后两年再也未能扭转局面,最后项目终结,留给经销商、营销人员无尽的遗憾、也给同行留下了一个议论的话题,味高,在调味品行业中连续创造了几个第一,但最终是壮志未酬,黯然出局。 一个产品哪怕是再赚钱,如果老是被退回来,他实际上也只能选择放弃,否则餐厅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其它货品也不会要的。 味高曾计划第一年的销售额为1000万,第二年3000万,在3年内做到1个亿,并且在局部市场的市场份额领先海天。既然味高把海天当作主要竞争对手,但却没有对海天的产品、海天的目标消费群做更深入的调查。如果味高只是暗中积聚实力,等各方面力量都接近强企时,再挑战不迟。 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是模仿海天、致美斋生产同类的产品,硬让人从质量上去比较,而价格并无太大优势,所以拼刺刀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受伤,而且还是致命伤。 其实调味品的生产品种多得很,就是已经成形的酱油产品也有2000多种,如果味高把自己定位在与业内第一阵营品牌同一层次上竞争,那么,质量上一定要能和海天、致美斋旗鼓相当,如果无法达到同一层次,就应该从差异化入手。开平味事达公司就注意得很好,它较早开发的“味极鲜”这一特色酱油,使其在“味极鲜”这一特色酱油里成为领导品牌,并且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后来它的和海天冲突的产品却少有作为,因为在那个领域,海天是专家。 李锦记在酱油销售上较为薄弱,但是它的“蒸鱼豉油”却卖得很好,特别是它在香港的市场操作,成为经典营销个案。并且它的价格也是比较高的,为企业带来了高额的利润。海天也有“蒸鱼酱油”,但销量平平,因为消费者觉得真正好的“蒸鱼酱油”应该是李锦记生产的,这个实例很值得中小调味品企业借鉴。 调味品就是和餐饮业息息相关的,食客的口味是时时更新的,总会换换新的口味来调剂一下,只要产品有新意,就有做大的可能,好象前几年卖得红红火火的“阿香婆”牛肉酱、以及近来市场十分走俏的“陶华碧”老干妈辣椒酱都是首先在全国推广那种口味的调味品,所以,小的企业如果要在调味品市场有所作为的话,走产品特色的道路是一条合适的出路。 重商不重客,埋下失败祸根。 细观味高整个营销思路,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一点,那就是过度依赖经销商推广,忽视了最终用户的需求拉动。调味品市场已经过了那种短缺时代,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比较和选择,而不再盲从,还以那种卖方经济的思路去经营,迟早是会出问题的,如果事事从最终消费者那里去思考,创造出顾客喜欢买的产品,经销商的地位就会降低,厂方才可以长足发展。今后市场的主导应该是顾客导向,而非制造导向。 象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一样,厂家的销售状况完全依赖经销商。经销商努力的话,产品的销售状况好,反之,整个公司的销量立即受影响。过度依赖经销商,使得厂家把过多精力投入的到经销商这个层面,而对下游的终端客户关注不够,不能真正满足终端用户,其结果只能是产品聚集在渠道的各个环节中,厂家促销力度越大,滞留在渠道中的产品就越多,最终成为退货。 味高在华东地区促销力度最大,退货也最多。那里是海天非常成熟的重点市场,最容易出现质量比较。由于质量层次不高,使得餐饮终端不断退货,当时味高只是认为市场推广不够,结果以更大力度促销,导致“存货”“退货”“更大力度促销”“再退货”恶性循环。 对于众多调味品公司来说,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处理与经销商的关系上,在他们眼里,产品销售的业绩直接和经销商的努力有关,而忽视对最终消费者需求的研究,对竞争对手的战略、市场反映,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销售出现萎缩是必然的结果。曾经致美斋和海天在北方市场是平分天下的,甚至强于海天,但到现在,他们把目光依然盯在经销商的层面,没有深入市场了解一线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对市场的反应不够迅速,使得销量一路下滑。对于新兴起的现代商超零售业态,也没有推出新的战略或策略来应对,在很多卖场已经见不到致美斋产品的踪影,近几年来每年的销量已经不足2个亿。 在众多的企业里,都存在着类似的规律:中小企业把主要的精力方在与销商或者分销商建立融洽的关系,希望他们的努力和配合,达到理想的销售业绩。当然,这与它们的品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品牌的影响力不足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时,经销商的作用就变得举足轻重了,他们会让产品更快、更广泛的被消费群所接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定,所以在这个阶段,厂家与经销商的合作状态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经销商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而对于在同行业中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的企业来说,由于其品牌在消费者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甚至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产品有一定的依赖性,这种情况下,产品的销售是靠终端消费者需求来拉动。经销商起的更多的是配送的作用的,他们只是销售环节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而此时,经销商与厂家的谈判中,厂家处于强势地位。这样的状态是众多中小企业所期望的。但做到这一点,必须以最终顾客为导向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没有独特的卖点。 PET瓶是味高在调味品业内最早提出的,是想成为一个独特的卖点,但是这个卖点太过超前,以至于人们不认同。大多数消费者将PET包装等同于普通塑料包装,认为对身体有害,有的则担心放在滚烫的灶台上,这种瓶子会融化。由于很少有厂家做这方面的宣传,所以在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消费者疑虑重重。 另外,由于PET包装重量轻,瓶壁薄,相同的容量,PET包装要比玻璃瓶包装看上去小很多,拿起来份量轻很多,二批商在进货的时候很容易担心不好卖,同样商场超市的陈列中,不容易被人注意。 调味品业内的USP,最重要的就是产品本身,由于受气候、技术壁垒、口味差异影响,这个行业的同质化是很难达到的,湖南的“加加”酱油,就很好地宣传了它的独特卖点“一瓶能当两瓶用”,其实很多广东酱油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加加酱油先提出来了,它得到了竞争优势,成为华中地区响当当的酱油品牌。还有“红翻天”强调自己是手工剁辣椒,一举在众多的湖南辣椒酱中脱颖而出,在市场上卖得非常好。 而味高的USP是什么呢?PET能承载吗?大厂经理人背景能承载吗?都不能,消费者最后认的还是产品品质。 市场反应不快,产品研发能力不强。 在快速消费品行业里,开发或引进新的产品,对于小厂来讲,才是成功之道。味高虽有从大厂请来的技术专家,但是他们却不会开发新品,也不了解市场需求,处在味高当时的市场状况,东莞、中山、番禺、深圳很多小厂已经敏感到鸡精是一个成长很快的产品,于是加紧生产,很多厂家根本没有能力做铁罐包装,就自己把料配好,找个包装厂就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些小厂的产品质量并不好,有的只是滥竽充数,但是即便如此,这些小厂,也搭上了产业成长的快车,随着每年50%的行业成长率迅速发展,即便是后来行业竞争激烈,一些小厂不得不退出来,但他们大多已经在这次淘金运动中赚得了第一桶金,已经小有实力做别的产品了。而味高则没有充分发挥小厂的灵活性,对这么大成长率的产品没有把握好。开发或引进新的产品,这个是很重要的,小厂没有大厂那么多的顾虑,就可以在新产品上下功夫,深圳一家小厂,本是经销商出身,从美国引进独特口味的鸡精,自己包装,打美国旗号,生意做得很红火,中山一家调味品小厂,由于在调味品竞争中拼不过大厂,就模仿日本和英国的新产品生产芥末酱,代替国外价格高的产品,一举成功,成为国内这块市场的大赢家。小厂不要有成为百年老店的负累,生存是第一位的,再次是不断积累实力,挑战强企,能否成为第一,行业排第几,出不出名,能否成为百年老号,招牌能打多久,这些是大厂考虑的事,不要成为小厂的包袱。 没有形成战略根据地。 “没有根据地,飘来飘去像个二流子”,山东是味高做得较好的一个市场,有稳定及较大的市场容量,经销商大力推广,二三批影响力较大,丰厚的利润使各方面积极性也较高,大品牌一个江河日下,一个力量薄弱,出现市场空隙,这个市场完全可以成为味高的根据地,可惜,味高还是没能把握好。 味高在开发北方市场之处,便把目标瞄准了全国市场。这当然和味高招聘的销售经理有关。他们对全国的市场网络了如指掌。这本该是味高的优势,但是在不清楚味高的产品在消费者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时,就贸然进入全国市场,这显然要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因为如果一个市场没有接受我们的产品,我们仍然有机会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销售策略或者重新制定企业战略,这样仍然有机会在其他市场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是,在全国市场都遇到同一问题时,再去做调整,对市场的二次开发是何其的困难。 味高作为一个全新的企业,去全国各地走一遭,看看机会在哪里,是必要的,但是一定得迅速明确自己的根据地所在,并集中各方面力量建设好,再把成功经验向其它地方复制,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很多了。如果味高首先在局部市场站稳脚,就算在该市场的份额对海天致美斋有很大的冲击,海天、致美斋也会顾虑到窜货及价格体系打乱而慎用降价及促销。 味高在选择目标市场的战略中,没有足够的耐心精雕细琢的去做市场,而显出浮躁的心态,采取的是粗放式的大流通销售策略。象大多数小企业一样,在设立新的项目时,对基本的市场调研浅尝辄止,忽略消费者的需求,而把工作重心放在招商,得到更多的分销商,更好的销售网络,争取更多的回款。综观味高公司的整个发展过程就会发现,导致这样的结果完全是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味高的对众多的小企业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反击不力,没能坚持。 失败并不可怕,对于小企业来讲,产品推广失败,这也是常事,检讨过后好好调整就好了。味高在全国市场遭遇大面积的退货之后,已经很明白地知道是自己的产品质量出了大问题,但是味高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改进产品质量,如果说此时技术力量一时难以跟上,可以再采取OEM的办法,去其它产品质量较好的厂子做OEM生产来救市,虽然成本升高了一点,但比彻底失败要好得多,先稳住脚跟,给全国的经销商打打强心针,一边花大力气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毕竟此时味高已经名声在外。或者改变策略,主攻中档酱油市场,暂做一个小品牌,实际上,就算味高的质量再差,也是同大厂相比的,比其它一些小牌子,质量还是过得去的,直到最后,还是有一些经销商追随味高,产品一直在区域市场有销售。此时味高如果是缩小战线,在局部市场一步步重新再来,或者转换品牌重头来过,也不失为一条救市的办法。可惜,此时,味高已经没有反击之心,一任市场败亡。 “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味高大起大落,是很多小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它留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味高,这个突然败亡的调味品新秀,仿佛划过天际的一颗流星,瞬间璀璨。 作为一个小企业,味高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但它却象能量守恒定律一样,以另外一种形态继续着它的资本新生,小企业,这个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生生灭灭,使我们这个经济社会,充满着激情和希望。 作者陈小龙,实战派营销人,先后服务于海天酱油、小糊涂仙酒、比利时Artal食品、美国Smithfield(全球最大猪肉制品加工商),历任省级主管、区域经理、销售经理,在《智囊》《销售与市场》等财经杂志有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轻工报》2000年9月15日第八版发表《国内酱油须奋起直追》三篇文章首提酱油市场四分论,被三十余家媒体转载或摘编,成为业内最有影响的营销专论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