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营销 >> 正文 |
|
|||||
品牌碰撞(二) | |||||
作者:韩志锋 人气:27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营销:先知先觉VS后发制人 家电行业之所以能作为国内相对成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个行业,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家电企业较早的引入营销概念,并在成长的过程中,相互竞争、摩擦、碰撞进而提升了一套适应于我国国情的营销实践经验,这种经验在成功的一些企业像海尔、海信表现的尤为突出。 直到目前,营销界权威仍将海尔营销成功的原因归结到两个领先上,其一是海尔在品牌运作上的领先;其二是海尔在终端营销管理上的领先,所谓先知先觉型的营销品牌。两者都是营销意识上的创新,但除此外我认为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海尔的营销管理因为公司整体基础管理水平较高而严谨、执行力强,它是保证前两个领先始终不被对手超过的有力手段。 海尔在品牌运作上的领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公司重广告宣传,有主动与消费者沟通的意识和胆识。我们知道早在1988年,海尔的一句“青岛利渤海尔”就叫响全国,而海尔冰箱几获国优部优的荣誉也更让消费者动心,80年代末我国的多数消费品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厂家既是不做广告,买冰箱的人照样多,而且要先拖关系买厂家出的冰箱票,再等上一阵子才能真正买到产品,多好的市场呀,打广告不就是“钱多烧的慌”的表现吗?也正因为此,海尔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更现突出,用专业的话讲就是单位投入的广告渗透率高。到1989年国家政策一调整,整个家电市场尤其以冰箱和彩电突出,出现供需格局大逆转,各个厂家纷纷降价求生存,但海尔这时候却因为已经产生的名牌效应反而不降略涨,仍被市场追捧,尝到这个甜头后,海尔更是坚定了大做广告宣传的策略,在99年以前,海尔基本遵照了“以10%销售额做广告”的原则,其胆与魄是国内同行难以比拟的。根据中国媒体现状和国人收视习惯,海尔尤其重视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放,不仅从80年代末以来年年上中央一台,而且从央视索福瑞的资料来看,海尔自1997年来在中央台的总投放量均排在家电类企业之前三位,甚至超过主要靠广告的保健类和化妆品类企业而排在全部广告主前十位。而至于其它形式的广告,比如报纸和杂志广告海尔每年的投放量也不再两千万之下。在海尔人的眼里,这样做主要的目的是刺激并引导消费者购买海尔产品,从而对产品销售产生拉力,据一个公开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西安和成都六个城市中,海尔的知名度居家电企业之首,而在购买冰箱或空调产品的消费者中有近3成的第一购买选择是海尔,远高于第二品牌。广告产生的第二个效应是消费者对企业实力更加信赖,从而对产品产生好感。近些年,因为价格战的原因一些地区品牌或全国大品牌纷纷出现亏损、退出家电产业等现象,使消费者对产品后续的服务和技术升级感到难以保证,从而谨慎购买,以致品牌经常性的广告、在消费者中混个脸熟也愈显重要,美国营销学会对近250家消费类产品企业的一项综合调研证明了这一点,即每个行业前三名、尤其第一名主要的广告之处用于维持消费者对企业实力的信赖上。
因为海尔产品众多,全集团广告的日常管理和运作就显得异常复杂,但即便如此,消费者眼中的各种产品广告却仍然形象统一、内涵一贯,这中间除前文已提到的基础管理文化的作用外,与海尔始终坚持的定期、不定期广告评审会很有关系,这些评审会有时张瑞敏等集团领导参加,有时只是集团广告部、各事业部部长和广告经理参加,但因为每一次评审会都会开成让“赢者荣、败者耻”的,统一一个时期的广告主题和学习广告实务的会议,参会者每来必有收获,所以开的次数越多,各事业部越怕、越喜欢开。
1998年以前,国内的家电业在渠道建设上,主要以经销为主,在每个地区找一个大经销,然后再由它向下开发小经销或者批发、零售终端,这个大经销在业内又叫大户,那时候品牌间的渠道竞争就主要集中在大户的争夺上,然而,海尔却避开了竞争,将注意力直接放到消费者的身上,认为只有消费者买了自己的产品,产品才算真正销售出去了,卖给经销商而如果经销商因为能力和积极性没有卖出去给消费者,从而退货产生的库存对企业同样是损失,所以海尔在1995-1996年就着手“清算”大户,密集开发直控终端(店中店)和专卖店的工作,几个事业部在集团营销中心的统一规划下,有所偏重的在特大型(固定居住人口300万以上)以上城市开办品牌专卖店,比如洗衣机业务人员联络的销售商,根据情况就可以带进冰箱、空调和冷柜等产品,每一个地区营销中心有开店数量和质量的任务,因为行动的早,同时海尔的产品线较宽,专卖店开发工作就比较顺利,至1999年海尔就拥有各级专卖店3000余个,成为海尔销售渠道中的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因为直接控制了销售终端,所以海尔在1997年开始的营销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完成后,就相对早的实现了“0”库存管理,并且因为产品本身就是广告,其形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这是后来者用几千万甚至上亿广告费都未必可以获得的巨大效应。类似渠道创新的作法,海尔还有营销整合将产品集中到各地工贸公司进行统一销售、和国内外大型零售超市、家电连锁巨头联姻等事例。其中,成立工贸公司被业界看为家电营销模式的再次创新,受到一些公司的效仿。 之所以将海尔营销的强执行力作为海尔营销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目前的产品营销在理论上各家均没有大的突破,大家业绩不同实际就是执行力不同。而海尔强执行力的产生,从上文关于文化探讨我们是不难找到渊源的。众所周知,行为受制于意识和客观环境,而海尔在自己的文化中一直强调“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和“令行禁止”的工作纪律,加上对营销工作的细致程序化,凡工作就表格化(即日清,弄清楚什么时间和谁干什么工作,效果如何,困难什么?怎样解决等)、就出对策(即计划为了什么目的、打算和谁在什么时间、地点做什么事情,谁来监督等等)、就申报批准(即谁编写?谁审核?谁批准?)、就考核激励(即谁以什么标准对什么事情举行考核,并按什么标准兑现考核,被考核人的收获是什么),以及层层领导的严密监督,执行力自然就强了。举个例子,海尔原上海冰箱经理,曾经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质量抽检,为确保不出问题,当夜像做贼一样越墙进入质检所,对抽检样机事先做了检验,确保万无一失才离开;又比如,在三流整合过程中,各事业部的市场部至少两分两合而对业务影响较小,就是其它执行力不强的品牌难以做到的。同样的,海尔在产品价格合终端的控制上,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统一零售价、统一展台制作、统一促销说法等等。业内有个笑话其实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样是企业领袖的一个市场指令,海尔可以在两天之内让每一个销售终端的人原汁原味的接受到它,而在南方的家电巨头A,可能就需要一个礼拜,在B需要一个月时间,而且指令的内容已被变异。”至此仍有读者不明白:我们也这么做了,但为什么就不如他们好呢?我们可能两个原因,第一文化的渗透不足,营销人员没有将强执行力认为是必须的,像吃饭一样对一个人是天经地义的,怎样做到这一点,我想除过宣传之外还是宣传;第二,考核的力度不够,或者考核标准模糊、或者考核徇私舞弊、或者兑现不到位。
相比于海尔的先知先觉型营销,海信独有的稳健并不事张扬的企业性格,以及对技术和研发的过分倚重,使其在营销上完完全全成为后发制人的典型。例如,海信在1999年以前,主打的几个产品无一在行业内排名前五位,而在2001年时据业内权威的中怡康零售统计显示,无论电视、空调均进入行业前四位,并多个月份位居第三。 海信营销的成功从我个人看,主要为以下四点,且都有一种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成熟与稳健感,它们为: 第一,海信似乎很宿命,本分的定位自己是各行业的追随者,因此就形成一整套“跟随的营销战略”。而这种战略在国外其它行业也多有成功的案例,比如“百事可乐”对“可口可乐”的跟随,“肯德基”对“麦当劳”的跟随,“科尼卡”对“柯达”的跟随等都很成功。海信因为产品的多元化,无法像前面例子一样找一个明确的品牌进行跟随,但因为和海尔在区域和产品上的重叠,多少带了跟随海尔的印记。1999年前的海信,给业内的印象还只是一个区域性的、较大的品牌,对做全国市场尚没有足够的成功经验积累,如果自己摸索着或创造性在营销领域做出一片天地,不能说不可能,但巨大的投入将使企业发展过于沉重,所以海信选择了跟踪者的角色。在营销的各个环节寻找最成功的榜样去跟随,并伺机而动超越对方。从1999年到2000年海信在全国范围学习同行中相对网络建设好的TCL、海尔、终端推广好的海尔、新品开发好的康佳,强化自己原有的技术、质量和服务的优势,但是学习的程度和方法却并非一概而论,是根据各区域内自身状况而定的;在绝对优势的山东以上升快的品牌为竞争者,加以研究,从而针对性的策略跟随,遏制其增长;在相对优势的区域西北、东北、华北以TCL、康佳为竞争者;在相对弱势的华中、华南和华东以海尔、TCL为竞争者;在西南以长虹为竞争者,博采众长,明确对手,集中精力,打击一点。明确宏观的目标后,为保证具体执行落到实处,海信上到集团下到各产品公司都强化了市场研究和分析工作,比如集团每月召开三次营销会议,由集团营销中心组织。月末一次不仅各子公司负责营销的副总、市场部经理、服务部经理参加,而且总经理以及集团的执行总裁、营销副总裁参加,每次会议先由各公司讲述自家产品在各个区域市场上的表现,和目标品牌的差距、目前工作的重点和需要集团或兄弟公司给予的支持,再由集团营销中心根据另一个渠道获得的市场信息综合讲评,肯定各公司创新的市场行为或批评、纠正不当的市场行为,并按年初的战略规划部署下一步的营销工作;个别的时间,会议还会重点讨论因为市场上的一些异动企业需要采取的应对办法,所谓战略、战术相得益彰。正是凭借这种灵活的市场策略,海信这两年面对各巨头挑起的价格战、新品战、人海战,均可从容应战,且通过对竞争者的深入研究,使企业应对市场的理性意识大大提高,并且培养了大量营销所必须的一种稀缺资源——销售经理。目前,海信已经从原来仅在山东为王的格局,发展为在西安、沈阳、兰州、黑龙江、石家庄、浙江、天津等地全面开花结果的丰收格局。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