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高档化妆品市场,欧莱雅在中国早已遥遥领先,其中,巴黎欧莱雅占据了高档染发市场,兰蔻成为高档化妆品市场翘楚,美宝莲把持了彩妆市场,进入药房的薇姿也成为活性健康化妆品市场的领袖,这些产品价格都在300--800元之间,而欧莱雅在中国的大众化妆品市场却一直是空白。 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就描绘欧莱雅在中国推行的品牌战略时说:以往欧莱雅主攻中国市场的品牌大多集中在中高档产品上,尽管这块市场利润丰厚,但如果要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拓展新的市场。近一年来,欧莱雅接连收购小护士和羽西两大本土品牌,其中小护士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的护肤品品牌,仅次于玉兰油和大宝,拥有5%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更高达90%,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当中有96%的人知道小护士品牌。这表明在完成高端市场的布局后,欧莱雅正在凶猛地“吞食”中国的大众化妆品市场。
就笔者所见,欧莱雅完成品牌收购之后,要真正扩大大众市场的份额,接下来的三步棋是尤为重要的。
1、利用收购品牌对中国市场文化的渗透
在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羽西之前,其麾下17个国际知名品牌中只有一个源自亚洲,那就是日本著名的化妆品品牌植村秀,小护士和羽西已经改变欧莱雅亚洲本地品牌单一的局面,丰富了欧莱雅品牌集团文化的多元性。
在如何使用收购品牌的问题上,欧莱雅应该从实际行动上改变以往跨国品牌的“传统做法”――买断或租赁中方原有品牌的使用权之后,迅速将中方品牌冻结,同时利用中方品牌的销售渠道迅速铺开自己的产品,从而间接地消灭中方品牌。比如当年“美加净”、“京华茶叶”进入联合利华旗下后,联合利华主打其“洁诺”牙膏和“立顿”红茶品牌;宝洁公司也用同样的手法把原来位居我国洗衣粉品牌三甲的“熊猫”洗衣粉冷冻了7年之久,而“汰渍”和“碧浪”则成了如今市场上的强势品牌。
之所以要欧莱雅放弃“传统做法”,是源于对中国大众市场特殊情况和需求的考虑,而这个特殊性就在于化妆品中的“中国文化”。举个例子,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是国内家喻户晓的化妆品品牌美加净,在1989年被租赁给国际巨头联合利华公司后,销量急速下滑, 1993年的销售收入由合资前的2.4亿元锐减到了6000万元。
一招败,招招败,尽管联合利华总体上还勉强过得去,但是其化妆品在大众市场失利产生的连锁反应,加之战略的不明晰、人员的腐化和战斗力的消失,使得联合利华在化妆品领域基本失去了竞争能力,导致了旁氏和夏士莲等中低档品牌的日渐没落,如今已经堕落到一个连1亿元人民币都不到的小品牌。
大众市场不像“高端市场”,贴上了“中国文字”就卖不好,有数据表明,在22到35岁使用化妆品最为频繁的中国女性群体中,有40%的消费者月收入在800元以下,而我国国内的大众护肤品市场被玉兰油、大宝和小护士等品牌占据,其价格都在10--50元之间。这说明了什么?对欧莱雅而言,至少证明了欧莱雅其它品牌所达不到的“中国市场价值”。
还有一个不谙中国市场文化的失败典型,这就是日本的资生堂。
拥有欧泊莱、ZA、泊美等品牌的资生堂,一直试图打入中国的大众市场,但是,向来以善于学习他国文化自诩的日本人,这回想融入到中国的文化和市场中来,却显得十分勉强。比如资生堂近年推出的所谓专卖店计划,高端的产品和难以亲近的店内形象,将其定死在中国少数几个发达城市。其总是以“所谓专家”自居的企业战略,和对操作中国这个大市场的“高傲价位”使得其无法与欧莱雅、宝洁以及雅芳相抗衡,更别说要在大众市场进行扩张了,而这些,也并非资生堂多开几家“专卖店”就能够解决的。
所以,笔者以为,对于欧莱雅最明智的做法是,让小护士和羽西成为中国市场的美宝莲,用本土品牌“护”住其大众市场,然后才能借本土品牌的市场资源让自有品牌“羽”翼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