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海尔研究(50):最有价值品牌海尔: 营业额可能被重复计算3次? | |||||
作者:佚名 人气:24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6月28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出炉,海尔以612.37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 决心要在美国扎根海尔CEO张瑞敏曾经总结:海尔的战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产品战略,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 按照张瑞敏的说法,今年是海尔的全球品牌战略的第六年。这六年来,海尔几乎以几何速度向国际市场进发。 2000年海尔在卡姆登投资4000万美元建了一个冰霜厂,2001年夏天又花了700万美元买下意大利一家生产成本较高且设备老旧的工厂,在同行中引发争论。海尔向一个成本相对较高的国家转移生产,而且它所购买的这个工厂的技术根本没有达到最新发展水平。但海尔的发言人王诗容说:“技术最先进的并不一定是海尔最需要的。” 张瑞敏有一个观点:“国际化就是本土化,什么时候,美国人不再认为海尔是中国的海尔,而是美国的海尔,海尔在美国就算成功了”。2002年的3月,海尔买下了具有77年历史的美国格林威治储蓄银行大楼,该楼正式更名为“海尔大厦”,海尔美国总部诞生,显示了海尔品牌长期在美国扎根的信心。海尔在曼哈顿的黄金地段购买下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耗资1450万美元。有不少人士对海尔此举提出质疑:海尔打入美国市场不过区区3年时间,一年销售额不到2个亿,利润在5%以下,这时候买下位于纽约中城的这座大厦,目的只是为了证明“海尔要在美国扎根”? 尽管面对众多猜忌,却并不妨碍海尔国际化的脚步。从1998年开始全面实行其国际化战略,到2001年底,海尔的国际化版图包括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9个(指生产三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拥有职工总数约30000人(其中海外员工达3000人)。海尔集团正在逐步建立起国际化企业的发展框架。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国人曾这样描述:在异国他乡,看到红旗飘扬在曼哈顿(海尔总部)的上空,看到海尔的广告车横穿纽约街道,看到海尔迷你冰箱被成千上万的美国大学生用来冷冻啤酒……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 在国内众多企业心甘情愿地往自己生产的商品上贴外国标签时,无疑,海尔此举是悲壮的。然而,历时六年的国际化之路,其投资海外的家电工厂至今仍无一个盈利时间表,这能说是海尔迈出去的必由之路吗? 停不了的红舞鞋与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如出一辙,海尔多元化产品结构也成为焦点。张瑞敏坚持认为,全球化时代浪潮中,单一产业无法存活。因此,海尔进入医药领域,随后又进入了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然而,海尔药业至今依然亏损;海尔投资的‘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目前大多数已经关门;海尔电脑自上市以来就一直持续亏损,而一个月前它竟还斥资100亿到台湾采购电子元件。海尔手机在科键、波导、厦新等品牌面前也几乎一败涂地。青岛海尔2003年年报显示,其销售收入增长三年间降了4倍,,净利润更同比下降7.08%.据悉在海尔集团将手机业务注入香港海尔中建的三年间,海尔中建每年营业额达到100%以上的增长,但仍然没有实现赢利。海尔中建2002年年报称,当年亏损6689万港元。据悉,海尔还要将其最优质的白电资产注入这个盈利无望的香港公司中,而这个亏损的香港公司日后居然还要成为A股青岛海尔的控股公司! 中国名牌战略部万力部长这样评价海尔:海尔的多元化,偏离了它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要做就做最好,要做就做第一”的公众品牌信念。海尔品牌开始由家电名牌走向了泛化品牌,开始繁杂起来。 当然,在事情难以作出判断之前,都具有令人难以预计的未来,说到这,海尔更像一个距离我们不远不近的谜。 张瑞敏自始至终推崇着不进则退的“滑坡理论”。也许海尔别无选择,既然穿上了红舞鞋,就只有上场! 相关链接 销售额重复计算? 据了解,1999年以前,海尔在公布自己的经营业绩的时候,一直都是使用“工业销售收入”这一字眼,1999年海尔的工业销售收入为268亿元人民币。而到2000年,这一称呼却被改为“全球营业额”,而数字也骤然增长到了406亿元人民币。 名词的改变是包含了事实上的重复计算?比如海尔物流本部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它下属的采购事业部(海尔零部件采购公司)是一个专门为海尔采购各种配套零部件的机构,从配套厂家采购来各种原料配件,然后再转手倒卖给海尔的各生产部门,这应当是算作营业额的。海尔商流推进本部也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下属的海尔工贸公司(工贸事业部)从海尔的各生产部门买入生产出来的成品,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卖给消费者,这也应当算作是营业额的。需要指出的是,海尔采购公司和海尔工贸公司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平价入平价出,各种货品在经过它们的转手后,都可获得一定的增加值,以作为这两个部门独立的营运费用,甚至还可以有利润。 这也就意味着,同一件商品,从它采购生产到最终卖给消费者,其营业额在海尔内部可能被重复计算3次。 亚太经济时报 作者:王亮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