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格力研究(8):破解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的畸形关系——格力内讧启示录 | |||||
作者:佚名 人气:30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格力集团董事长徐荣“下课”了,一个国资背景的集团董事长因为与下属上市公司矛盾没有处理好而黯然离职,这在中国国企改革中也是不多见的。 2003年12月18日,广东某报刊登了《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一文,本文的作者仲大军也是国内较为知名产业观察家。针对这篇文章,格力电器方面认为是格力集团背后指示枪手直接攻击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由此,矛盾事件最终发展到子公司公开要求撤换母公司董事长的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该文后来被指对加剧双方的矛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4年1月,在即将进行春节放假时,珠海国资局开出了一纸调令,徐荣被安排到珠海一家国有企业任党委书记,格力集团董事长之职暂由珠海市国资局局长郭毅兼任。安排在这个时间进行调整无疑是想尽量回避公众及媒体的关注。但这个消息通过媒体及行业传播很快,于是马上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朱江洪是格力集团唯一的副董事长,只有朱接任集团董事长才能彻底解决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之间的矛盾。 至此,自2003年10月底至2004年1月底,为期三个月的“格力内讧”终于尘埃落定,表面看来在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之间、朱江洪与徐荣之间,前者赢得了先手,但从未来的走势来看究竟结果如何还很难预料。 没有赢家的争斗 由于“格力事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有国资背景的企业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类似格力这样在地方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类似朱江洪这样特点的“能人经济”在许多地方也有相似的情况。所以“格力事件”如何发展与最终解决自然受到广泛关注,甚至可能会成为一些地方及企业解决这些矛盾的一种模板。我认为在“格力事件”发生的前后,至少有这样一些问题与教训带给我们: 集团公司如何处理与控股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 很多上市企业都是从母体公司的优质资产剥离出来的,母体公司希望通过一家企业的上市为其它下属企业提供资金与形象上的支撑,而作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又往往为考虑自身的业绩与利益与母公司进行资源的争夺。这种矛盾几乎弥漫在中国股市中的每一家企业,直到今天一些上市公司依然没有改变其成为母体公司“提款机”的功能。 国资监管部门如何有效约束企业功臣? “格力事件”此次的结果看似是一场以朱江洪胜利为标志的争斗,但摆在国资管理部门的课题就是继续一味迁就企业功臣使其私心膨胀越走越远,还是合理界定功劳与回报之间的正常关系? 珠海经济能否再次经历考验? 格力创造着珠海近一半的财政收入,格力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珠海的经济与对外的投资环境。可以讲这次事件最大的失误这就是当地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怎么能够让这样毫无益处的谩骂在媒体上持续如此之久才采取行动? 国企改制MBO之后还有什么出路? MBO喊停,面对即将进入退休年龄的朱江洪,用什么样的机制保证他能够心平气和的等待自己即将到来的无权无势?所以这件事情早晚要爆发,只不过小家电的事情充当了导火索。 国有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谁来负责? 现在企业都十分重视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但在“格力事件”中我们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当事人会在乎这个问题。试问谁能够保证格力这样一个著名品牌不会因为此次事件走向下滑?谁又为这次重大的国有无形资产的损失负责? 格力电器“绩优股”形象的背后是否也有没有揭开的黑幕? 格力电器在广大股民看来是一支不错的“绩优股”,但此次事件的爆发也将格力电器“烧帐”之事掀起了冰山的一角,格力电器会不会又一次成为伤了股民的心的“黑幕股”? 格力事件发展将如何影响中国空调行业的格局? 格力空调目前是行业领军者,一旦格力空调市场因为内讧产生大幅度下滑,势必会产生新的霸主并带动空调市场的新一轮洗牌。 朱江洪的下一个结局是什么? 朱江洪目前的处境并不会因为徐荣的离去而变得更为明朗,在此次事件上相关主管部门已经作了一定的让步与妥协,是否还会在今后的一些要求上继续配合?目前看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徐荣还有多少委屈没有述说? 在《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一文中,徐荣似乎已经十分前瞻性的预知到了下课的结果。我想在其他一些场合,他是否也准备了另一篇文章——《徐荣有话对你说》,至于这样一篇文章是否还有更强的爆炸性?我们不得而知。 格力集团产业收缩将会如何实施? 从堂而皇之的原因来看,格力电器的专业化与格力集团的多元化是引起争斗的主要原因。那么一旦朱江洪成为格力集团的新当家,集团的产业收缩应该成为一种必然的运动。 格力事件之后是否会有大的人员与渠道变动? 格力的员工以及格力的经销商是此次事件中受伤最重的两类人群,因为如此大的争斗中似乎没有他们什么事,他们既无法左右又不知该声援何方。所以事件之后是否会又一些大的人员及渠道变化?我们也可拭目以待。 国企如何减少领导者恩怨带给企业的伤害? 一谈到国企似乎总难避免一些“办公室政治”,以前一直在强调选择领导者的重要性。格力事件过后我们的主管部门应该开始考虑选择合作者的重要性了,否则“一山难容两虎”的争斗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破坏力。 “子强父弱”的启示 集团公司称上市公司是“不孝之子”,说当年为了你的上市,集团将最优质的资产用于你的包装。结果小有成绩后你就忘了当初的承诺,现在却言必称要规范,你小子上市之初为什么不要求规范?而上市公司称集团公司是“黑心之父”,说你已经远远获得了应该得到的,还不停地想要掏空上市公司,试问你让我们上市公司靠什么继续笼住股民?由此看来真是各有各的苦衷。国企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子强父弱”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启示一:国企管理者的激励制度必须改革 “格力事件”所引发的矛盾是历史形成的,褚时健(原红塔集团领导)、仰融(原华晨集团领导)、李经纬(原健力宝集团领导)先后在“悲剧”中收场。同是知名家电企业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的陈荣珍(荣事达董事长兼总裁)、张巨声(美菱董事长)两人在失落中默默退休。激励机制——股权——产权,这一路径成了许多国企老总们心中最沉重的话题。即便目前在业内呼风唤雨的张瑞敏、倪润峰,也未能走出这一困局。与之相对的是TCL李东生的风光,同时也包括在格力事件中对朱江洪的宽容,毕竟许多以前一直在上演的故事有了新的版本。除了MBO之外,我们应该要将激励制度多元化。 启示二:上市监管力度必须加强 目前部分上市公司实际上是假的上市公司,许多上市公司把自己的产品卖给自己集团内的企业或者集团公司就等于实现了销售,其实,这种买卖只在账本上进行。它们的财务状况基本上脱离了市场现实。因此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就成了一种既矛盾重重又是不当得利的获得者的复杂关系。要将目前在证券市场流行的“潜规则”变为公开、公正的“阳光游戏规则”,才能让上市公司能够真正站在股民利益方面为投资者创造回报,才能健康保持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 启示三:功臣话语权必须规范 一个企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好的企业领导者尤其是在国企,但作为国资管理者不能走极端,要么贬的一无是处要么捧得忘乎所以。对于企业功臣的管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然无限膨胀的话语权会对整个企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有时无限的宽容也会激发新的不平衡。做为国企的领导者也同时不要忘记一个最为根本的因素,如果不是手上可以调配的国有资源,你是否也能够白手起家创建辉煌?企业搞得再好,获得应得的才是一种最大的公平。 总之,若不改变现有的国企管理与考核机制,若不改变现有的证券市场的“潜规则”流行,若不改变企业信用体制的建立,要想在短期之内改变“子强父弱”所引发的种种矛盾还会存在很大的困难,“格力事件”也许还不会结束,因为现在才刚刚开始。 《经理人》 作者:黄江伟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