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宝洁研究(22):宝洁“抓大放小”           ★★★ 【字体:
宝洁研究(22):宝洁“抓大放小”

作者:佚名     人气:29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3年酝酿一个品牌,短短2年就退出。“如果没有伊卡璐,宝洁可能还会给润妍更多的时间。”业内人士这样说。但唐勤否认了伊卡璐和润妍之间的替代性。2001年5月,宝洁以50亿美元的高价,在与日本花王的竞争中最终胜出,赢得百时美·施贵宝的洗护分离、草本健康和彩妆染发品牌伊卡璐。这一品牌已成为美国美发市场的头号品牌,进入中国后,赢得了部分年轻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芳心”。
  在中国,自2001年五月宝洁宣布收购伊卡璐以来,市场上的整合似乎尚未发生。在全球彩发市场最能竞争的欧莱雅,近两年已在中国上海等高端城市占尽先机。但宝洁似乎不为所动,仍按自己的节奏出牌,而到目前为止,宝洁的“牌”,似乎尚未打出。宝洁惯用的广告营销,还未见诸于伊卡璐身上。超市中的货架,也没有看到伊卡璐和飘柔等品牌并驾齐驱的宝洁习惯做法。
  “我们战略的精髓十分简单,一言以蔽之,从核心优势资源上增长并获得利润。”2002年12月11日,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宝洁CEO拉夫雷(A.G.Lafley)如此表示。这些核心,包括核心品牌、技术、以及业务占大头的主要国家。自2001年6月上任以来,拉夫雷反思了前任四面出击的创新策略,选择了收缩,将公司资源向核心品牌、优势技术和领域出击,并将一些无利可图的部门出售。与润妍差不多同时在全球推出的还有“纺必适”衣物护理器和“速易洁“无尘拖这些产品也都先后退市了。
  2001-2002财政年度,宝洁全球重新录得两位数左右的增长。在华尔街的阴风惨雨中,宝洁的股票逆市而上,由2002年年初的78美元上涨到年末的86美元,涨幅达10%,位列道琼斯30中工业股票第二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道琼斯指数下跌20%,而标准普尔指数则下跌25%。
  宝洁对于中国业务的整合也来得很快。
  在中国,不久以前,宝洁刚刚上演了“抓大放小”的最新版本:宝洁出售了旗下的苏州工厂,不再自行生产营销“得宝”高端纸巾。
  宝洁放弃润妍之后,其在中国的十余个品牌,就都是旧有的国际化品牌。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黄浩江 蔡一飞)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