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爱立信研究(2):爱立信的“培训攻心战” | |||||
作者:佚名 人气:19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2002年7月,天气很热,电信市场更热。国际电信商纷纷把生产厂移到中国,而国产手机也蜂拥入市,CDMA、 GPRS等新鲜事物也走到了老百姓身边。 在爱立信中国学院所授的课程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除此之外,学院还与国外的电信运营商合作为中国的同行们提供许多先进经验。另外,爱立信中国学院还与国内外的培训公司、大学以及一些咨询公司合作。在与客户的培训交流中,通过这些资源,爱立信起到一个非常活跃的“集成作用”——爱立信中国学院扮演一个“培训集成商”的角色。 马晋红说,“企业学院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最终使爱立信员工成为经营者、技术开发者等多种角色于一体的爱立信员工。” 现在,中国本土员工在爱立信(中国)公司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7%以上。爱立信人力资源总裁Diana女士认为,爱立信中国学院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给他们最好的期权。 走进爱立信,就有机会走进爱立信中国学院,走进爱立信中国学院就有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从这个角度看,许多职业经理人都在自己选择从业公司时给爱立信多加了一个法码。 以培训实现软公关 1999年12月,对于中国电信业来说是个划时代的日子。中国第一批信息管理硕士毕业。毕业生们大部分是电信系统的高级经理们。当时业界评价:这是爱立信中国学院为我国电信业作出的一个贡献。同时,也是爱立信中国攻略的一个高招。 注重为合作伙伴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这也是爱立信中国学院与其他企业大学不太一样的地方。他们的理解是:“培训成为协助开拓市场,在中国建立和推动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手段,以本土化培训带动本土化市场。” 爱立信中国学院总经理马晋红则说,“爱立信的MBA班只是爱立信提供培训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我们的客户、运营商和政府机构更多的了解西方的先进知识。据悉,爱立信中国学院的 MBA班,是1997年爱立信与挪威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合作开办的,所请的教授都是来自这两个大学。”中国学院是本着回报行业的心态成立的,我们考虑的是中国技术上与世界相差不大,但是客户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手段,而当时教育市场也处在转型时期,更多的人进入重新学习的行业。 爱立信中国网站对“爱立信中国学院”描述中有这样的内容:“为了培养中国未来信息通信产业领导人,我们必须充分理解中国的国情。要承认,某些商务实践也许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中证明行之有效,但照搬到中国却行不通。对我们来说,同本地院校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并与经验丰富的中国管理人员密切配合,是培养新一代中国信息通信业领导人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杨迈总裁的致词中显露出了此攻心策略的用意所在:“爱立信中国学院致力于向其雇员、客户以及中国信息产业相关的主管部门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如今这些爱立信“培养”的MBA们大部分都身居电信运营商的要位。如此这般的,师生关系,是爱立信在中国市场良好表现的最好解释之一。 难怪有市场人士认为国外的通信巨头们都选取“软”的市场营销策略来“和平演变”中国通信领域高层经理的“心”. 马晋红强调,爱立信的培训已超越了产品售后服务的产品理念,而传达了爱立信的企业文化。 战略核心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客观上也为爱立信创造了更多的本土培训的机会。对像爱立信这样同时面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涉及终端市场环境的外国公司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 一直以来,爱立信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通信网络系统上。从2001年开始,爱立信开始了其消费类产品手机的转型,成立了索尼爱立信通信公司和爱立信移动平台公司;从市场环境讲,中国电信业在告别量化扩张,运营商在分裂整合。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广卫均成为爱立信的直接伙伴,而且合作不断加深。以爱立信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公司的合作为例,爱立信中国学院除了向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外,还提供管理经验的培训。培训增强了爱立信与中国不同成员的依存度,并利用教育创造共同语言,提高客户和供应商的成熟度,从而能产生战略共鸣。 “本土化培训的最终目标是向客户提供咨询式培训服务,充分传达爱立信的价值理念、服务方式,争取来自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最大范围的信赖,”马晋红说,“这种服务将带动爱立信业务的开展。” 创新思维和基本技能 齐歌是1997年到爱立信公司负责北方区商务工作的。她说:“创新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进取的过程,在爱立信工作,确实给我的思维带来了转变。” 这应该也是大部分爱立信中国员工的心声吧。 作为一个“百年老店”,要保持一直领先的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员工的整体素质能够保持领先。 美式公司倡导创新,以创新能力作为诚信外的首要用人标准。爱立信中国学院中并没有专门的思维课程,代之的是一种情景式的教育环境。 “在培训中,寻求思维的解放”——人处在轻松的环境中,产生脑力激荡,进发出思维的灵感,避免思维定式。爱立信中国学院通过对学员阶段性的行为能力的评估来判定其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评估通过业务能力、业务拓展方式、团队精神等方面体现。 公司内部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奖项以倡导创新思维。创新奖在每年一度的评奖中与技术进步奖和优秀员工奖同等重要。与其他奖项不同的是,创新方面的奖项审核更为严格.评定的标准主要看是否产生了应有价值或者切实提高了效率。 爱立信的员工们认为,创新思维来自开放、信任的工作氛围,有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从而进发工作激情,发挥自己的潜质。 1999年接受爱立信中国学院培训的 Kerry是爱立信的一名工程师,他把工作的轻松氛围和动力看做是无形的创新源泉,他说:“在工作中创新来自于我对公司和工作具体内容的热爱。” 爱立信实施距阵式的管理,中层经理是重要的位置,从业务的开发者、创新者、能力的开发者、关系的建立者四个方面定义中层经理的角色。“所以,中层经理成为创新意识的传播和实现者,将创新理念渗透到各个部门中,创新的过程也是对职员很好的培训过程”。 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部的Jane Tan认为,创新来自于工作的积累。创新者首先要具备工作经验,让下属了解自己的想法,部门内分享知识和能力.成为创新的基础;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确定怎么做,找谁联系,然后是试做,建立内部的关系网,形成横向合作体系,这是创新的资源。如果没有横向的合作,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创新也无从谈起。最后创新是对公司核心业务的理解,靠创新推动核心业务的增长。 培训只是一种手段 爱立信一直希望在中国成为一个出色的雇主。“职业精神、相互尊重”是他们的用人哲学。 在培训机制中,人力资源部门与爱立信中国学院分开运作。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更多的内部沟通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内部沟通部在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上更灵活.通过刊物,制作各种灵活的课件、网络FLASH在公司内部传递,从而从整体上产生公司凝聚力。他们曾经将“专业进取,真诚至爱,锲而不舍”的价值理念,制成不同的卡通版本的故事向员工传达,收到很好的效果。齐歌说:“培训课程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在爱立信接受的点滴熏陶远远多于培训,这些熏陶给我的启发,也是不能衡量的。” 多种培训是保障爱立信公司从内部提升基本职员的重要手段。在业绩评估中,选出最具潜力的员工,在如何做领导课程后,进行综合测试.决定个人发展方向。除了接受培训外,未来的中层将与多个上司共事,实现职业增长。为了保证这一定制培训系统的有效性,培训对象将与爱立信签定合同作为行为保障。 据透露,爱立信中国公司各部门培训费用在年度预算的3%左右,这是跨国公司中比较高的比重。对于爱立信中国学院的课程,各部门分别支付费用,以保障爱立信中国学院发展,并对开拓中国通信市场提供更多的支持,而内部沟通部则获得公司全体费用支持。目前,两方面预算均处于增长之势,以保障中国市场在爱立信整体战略中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爱立信也在丰富培训机制。从1997年至今,爱立信已在多家高校设立奖学金,建立研究基地,以增加人才吸引力。 《中国外资》 作者:董其心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