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联想并购IBM!福也?祸也?之随笔联想 | |||||
作者:佚名 人气:20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这几天媒体(当然包括网上)铺天盖地的“LENOVO与IBM”,既有摇旗呐喊的追随者,当然也有口诛笔伐的反对者,大体看过去,上升为国家民族定位的也颇不在少数,这或许是国人的一次扬眉吐气吧,但在我看来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丝“阿Q”的影子,受到思想深度的限制,我只能简单谈一谈对这个平常的企业收购案例的理解,并冀望可以尝试展开一下联想收购背后的联想,文体大致称为随笔吧。 品牌需要企业全方位管理的磨练,那么有没有管理速成的捷径呢?也许LENOVO期望可以将IBM优秀的管理要素一股脑收购过来,并迅速提升整个大联想的整体管理素质,我想联想高层若真是如是想倒也煞费苦心,但这成为我对联想收购的第四个担忧,管理可以收购吗?从历史上联想对惠普之道的借鉴似乎可以预见到成功的光明,但此一时环境非彼一时,当时PC正是新兴贵族大行起道时,联想所面对的客户成熟度又较低,DELL等竞争对手还立足未稳,稍许的顾客关怀就足以感天动地,然今日之竞争已进入高水平的竞争,差异化之难难于上青天,管理需要从一点突破到供应链、技术、顾客需求感知等管理环节全方位超越,于是才有高度聚焦顾客需求的高质量与足以傲视群雄的低成本,管理正步入全方位的精细化与精益化,然而从一个管理粗犷的小企业到一个管理优秀的公司易,从一个管理优秀的公司到一个管理卓越的公司难,正如高手过招致命的是那一招半式,而修行却苦功数十年,这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吧。以笔者拙见,国内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并不是都缺乏对企业管理的认知,关键是不肯花所谓笨功夫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至,根基还没有扎牢就要行走五湖四海甚至踏出国门。丰田曾经前倨后恭地参观了福特后得出不能照搬“福特生产方式”的结论,于是潜心研究创造了世界著名的“丰田生产方式”,一举获得了效率与成本的优势,再加上吸收了美国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的精华,同时与日本质量管理的杰出成果“田口三次设计”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又经过30年的美国耕耘,方有今天汽车市场傲视群雄的骄人业绩,自然也就有了世界级的“有路就有丰田车“的TOYOTA品牌,同时也成为美国竞争对手争相研究模仿的对象。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笔者决不是什么“哈日”族,从管理的角度上,日本的企业确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的地方。 应该说担忧的决不仅仅是以上四个方面,企业发展的大跃进情结是最让我寝食难安的。业内流传这样的一种说法,大致意思是“不出去等死,出去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国内市场的“饱和”似乎让一些企业如食鸡肋,于是在一些“舆论”的压力下纷纷瞄准国外市场,一时间似乎不跨出中国就不算个企业,不走向世界就走在了时尚的后面,我想这不过是国人的大跃进情结罢了。君不见,如果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为什么国外诸强纷至沓来?如果中国这个世界大市场没有什么潜力了,那么世界上还有哪个市场更有吸引力?如果国内客户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国际市场更加挑剔的顾客需求又如之奈何?如果国内竞争尚不能保持持久的领先优势,国外又拿什么驰骋千里?关键的问题在哪里,以上的管理、技术、品牌诸因素决定了国内企业没有发掘深层市场需求的能力,面对细分市场的竞争缺乏竞争力,逐眼前小利而缺乏战略眼光,又不愿数年如一日的苦行,心存浩远却又急功近利,中国足球难道不是一个鲜活的浓缩吗?国人当自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以上之五个方面的狂想决不敢有丝毫抹杀如联想一般国内优秀企业的成长业绩,只是出于对国内企业的热爱而发的几点感言而已,由此笔者郑重声明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供诸君参考,如有雷同纯熟巧合。 作者:杨振宇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