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从好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变           ★★★ 【字体:
从好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变

作者:佚名     人气:28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许多中国公司的经理仍旧用不够宽广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他们似乎从航空公司免费提供的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航班图中,看到了自己走向世界的完美路线。但问题是世界上只有少数人在如此看待世界。也许你在国内竞争中可以胜出,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差得很远。
如果现在让中国企业的领导人列举出最关心的问题,那么我相信“全球化”一定排在答案的前几名。中国企业急于走向世界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公司希望走向世界,通过在全球其他地区做生意来平衡在单一国家做生意的经营风险;另外一些公司则希望减少生产成本;而联想和海尔转向国外是因为国内市场的机会正在开始减少,全球扩张可能是它们保持扩张态势的惟一途径。还有些公司是为了谋取生存,因为当有些行业的公司最后成为几个跨国企业时,企业经理人就没有什么选择余地了。但是,中国公司在走向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严酷的现实和考验。事实上,对所有国家的公司来说,国际化绝非易事。
好在中国不是第一个尝试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企业就能从别人的经验中获益。比如韩国、印度和拉美的一些企业就曾面对过这些挑战,并成功完成了国际化。近年来,我研究了这些新型市场国家的企业成功的案例,发现它们通向成功之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有的公司都采取了三个重要步骤。1)确立国际化的战略意识;2)管理层大胆进取;3)为了实现国际化重组整个机构。
第一步:建立国际化的思维
许多中国公司的经理仍旧用不够宽广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他们似乎从航空公司免费提供的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航班图中,看到了自己走向世界的完美路线。但问题是世界上只有少数人在如此看待世界。也许你在国内竞争中可以胜出,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差得很远。
加入全球经济和WTO迫使中国经理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格局。有几个现实步骤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个过程。第一,他们可以去考察成熟市场。比如,韩国三星的董事长李健熙曾经带领经理们到国外去亲眼目睹自己产品是如何堆积如山,被打折销售的。而Embraer公司通过一家美国咨询公司了解到支线飞机市场和需求。所以,“学习”是改变观念的第一步。如同李健熙董事长考察日本和美国一样,中国公司可以去大公司考察,学习人家的经验。从世界的角度看自己,会让你猛然清醒。经理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并认识到他们和世界最好水平还差得很远。
要拥有国际化的理念就必须了解怎样才能实现国际化。真正国际化的企业不仅在产品和服务市场上领先,同时在资产、人才、资本、技术、原材料、以及兼并与收购市场(M&A)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还必须在资本运作、公司治理、PMI、信息产业等方面占有优势。要明确自己国际化的理念,一个好的做法是在不同领域鉴别出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了解他们的做法,以衡量和他们的差距。通过以下的“正视差距”表格,也许有助于对自己公司国际化理念掌握程度做个迅速的评估:
在产品和服务上最强的竞争者;
在聘用人才方面最强的竞争者;
在国际融资上最强的竞争者;
在国际兼并和重组上最强的竞争者;
在使用新的信息产品上最强的竞争者;
在与合作者共事方面最强的竞争者;
其他方面:
谁是最强的竞争者(它最主要的策略是什么?)
你的措施是什么(差距在那里?)
正视差距将使公司与国际领先企业做个多方面的比较。它能帮助你开拓国际化思维,加深对先进措施的理解并找到自己的差距。
15年前,三星和今天许多中国公司情况是一样的。当时三星在韩国是个大企业,其规模丝毫不亚于目前中国的一些大公司,但三星在世界电子行业远远落后于领先者。当它开始做微波炉时,它的第一台样品在测试中,金属外壳被烧化了。公司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成为了一个巴拿马公司的分销商。今天,它却成为国际上无可争议的领跑者。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中国公司者必须亦步亦趋像三星那样去做消费电子产品,那样既不明智,也是危险的。我认为值得中国公司的经理们借鉴的是三星实现全球化的三大基本步骤。除了上期所谈的建立国际化思维,管理层还要做的就是大胆进取和对组织的重新排列。

大胆行动 实现计划
要真正走向国际,决策人必须采取大胆果断的行动,推动公司向前走,避免退回到舒适的国内竞争中去。在李建熙董事长1987年提出“二次创业”后的6年中,三星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事实上,直到他真正着手撤并公司,重组管理层,并提出在电子领域向世界领先水平冲击后,三星的状态才得到真正改变。
管理层大胆果断的措施可以达到以下效果:让员工和股东明白“全球化”并不是临时使用的时髦词汇,而是公司必须说到做到的目标;也让人们警醒并意识到公司不仅处在危机中,而且管理层已经找到了解决出路;最后,这些措施有助于公司与旧的模式决裂,“过河拆桥”的手法在战争中能促使士兵勇往直前。下面是一些大胆进取的方法。
孤注一掷:三星意识到走向世界的最好机会在于突破一个领域,它把赌注放到了电子产品上。当然,在某个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把有限的精力撒向数个领域成功几率更小。
注重合作:有时企业需要采取的是和计划看上去相反的行动——紧密勾联大型跨国公司,这就是Modelo集团(科罗拉啤酒的制造商)从墨西哥的一个小啤酒厂发展成为世界五大啤酒企业之一的成功原因。公司把自己很大一部分股权卖给了Anheuser-Bush公司,使得公司在墨西哥市场能够免受百威啤酒的侵袭,并在美国找到了一个分销自己产品的合作伙伴。
总部迁址:Bunge是世界上最大的酱油生产商和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为了显示其全球化的决心,公司在1999年决定把总部从巴西迁移到美国纽约,让英语成为其官方语言。
自我施压:当巴西结束对汽车行业进行关税保护时,全国20家汽车配件供应商中的19家都被跨国公司兼并了,惟一的幸存者是Sabo,它通过为通用汽车配件完成了国际化。当它的竞争者在贸易保护年代选择了向不太挑剔的国内用户供货时,Sabo却选择了世界上最挑剔的客户,逼着自己很快达到了世界水平,成为惟一的幸存者。
重新排列组织 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这是全球化的最后一个步骤,但通常要花费公司近10年的时间。在重塑三星的过程中,李建熙从战略框架、资源配置、生产过程、融资渠道、人才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巨大改变。
对于三星的公司结构重组,李建熙支持以索尼那样的国际公司为标准,而不是以其他国内公司做参照。同时,为了强调创新和质量的重要性,他把衡量经理表现的指标从产销的增长,改为创新(比如从新产品和专利获取利润的比例)和产品质量(次品率、退货率)等等。
三星还在品牌和技术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全球广告支出从1993年的464亿韩元猛增到1999年的880亿韩元,同期的技术开发投资也从5.26亿韩元增加到1.5万亿韩元。而“质量提高计划”则使得制造环节得到改善。其中的“生产线中止”活动,当发现产品缺陷时,任何员工都可以让整条生产线停工,只有当问题被解决时,才能恢复生产线工作。整个生产过程从过去落后的重复生产改为努力创造出超过竞争对手的产品。对于负责公司外部关系的部门,其重大改变在于逐步减少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更多地进行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

“重塑三星”计划帮助三星完成了从好企业到国际化企业的转变,尽管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对中国企业来说也并非遥不可及。借鉴其他新兴企业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向同样成功之路。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