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伊利研究(5):伊利鏖战乳业赌局 | |||||
作者:佚名 人气:21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2004年,中国乳业争霸的最后阶段。 2002年8月,光明乳业携手外资达能亚洲登陆A股市场,2003年11月达能又受让了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所持光明股份。达能亚洲对光明乳业的持股量将上升到7.7%,成为第三大股东;2002年年底,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和英联投资向蒙牛乳业注册2.16亿元,取得32%的股权。摩根斯坦利10年只投了6家企业,前5年投了5家,后5年只投了蒙牛,等于是十年磨一剑。因此,摩根对蒙牛的支持力度非常明显,它已是蒙牛的智囊团。而且蒙牛已在毛里求斯注册了中国蒙牛乳业(毛里求斯)有限公司,准备以此为壳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 在体制上,伊利高层已于2003年3月通过金信信托投资股份公司以MBO的形式,使国有股全部退出。目前,伊利高层占公司总股本的14.33%,彻底变成了高管人员控制的股份制企业。 各家解决好自己的最短那块板后,必然于2004年全力以赴争夺行业龙头。 记得2002年乳业峰会的第三天,记者在呼和浩特市昭君饭店曾访问郑俊怀:三年之后,伊利是谁? 郑语速飞快而毫不迟疑地答道:“2005年我们的目标是中国乳业第一品牌。” 实际上,在争夺行业霸主地位的关键时刻,伊利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伊利能依靠什么?〗 伊利曾经被作为资源性企业看待,奶源是其竞争力构成的关键要素。但是,一位业内人士说,这纯属外行人的说法,凡是能用钱搞定的资源都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如果一个企业能用一个星期与奶农结算的方式冲击一个月结算的方式,另一个企业也可以用提前预付的方式冲击,奶源之争实际是资本之争。而奶源抢占后,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撑来加强各点的管理水平,而人力资源的建设却需要文化的支撑。所以归根结蒂高速发展中的企业惟一的风险,就是文化的风险。3年前,伊利的文化手册上还有“妥协精神”出现。虽然现在伊利已不是一个国有企业,但是它的文化基因还在,基因优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说:“伊利的工资在全行业是最高的,但是它过于强烈的业绩导向,加上公司文化中的不信任因素使他们留不住人。伊利发展的十几年中,流失了数百名人才。” 而同城的牛根生是他所见过的最重视企业文化的老总。由于他在这个行业做了25年,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所有的规则都知道。如此一来,伊利的经验和教训使得年轻企业很难有的战略和远见蒙牛都有,因而实现了四年的高速增长。 而光明的优势是品牌形象、国际化视野、产品研发能力以及企业的学习能力。光明吸纳达能参股,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由过去“用全国资源做全国市场”转向“用世界资源做中国乳业”这一目标发展的需要。达能的管理经验和对资本市场独特的领悟力、将使光明融入国际市场、实现品牌的国际化步伐加快。 而由于中国国内乳业市场格局尚未最后定局,中国乳业企业的兼并整合还刚刚开始,为了避免付出太大的成本,跨国乳业巨头有可能正在静待时机,等到中国乳业巨头浮出水面,乳品市场的扩展真正进入快车道,将通过资本运作等低成本手段控制市场。 既有内忧又有外患,伊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外管理》 作者:邓羊格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