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欧莱雅研究(1):欧莱雅的生存秘方 | |||||
作者:佚名 人气:17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这个利物浦人是如何把法国式时髦的化身变成了一颗国际明星的? 1998年和2000年,欧莱雅先后收购了Soft Sheen和Carson,然后合并。Soft Sheen/Carson是面向非洲裔美国人的洗发用品生产商,前者根本没有打入国际市场,而后者虽然已经在南非立足,但正陷入债务危机。欧莱雅首先看中的是非洲市场,而在它背后,随着人口流动扩散到世界各地的非洲裔移民则蕴含着一个潜力巨大的金矿。针对这一市场,欧莱雅首先在芝加哥设立了研究实验室,专门研究黑人发质,并且直接到南非安营扎寨,培训当地的美发师。去年,在非洲年销售额9000万美元的美发用品市场中,Soft Sheen/Carson已经占据了41%的份额,比收购之前增长了11%。欧莱雅乘胜追击,向北推进,不仅觊觎原法国殖民地的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而且目光放到了欧洲一些黑人后裔聚居的社区,像巴黎和伦敦等地。 在扩张的同时,欧莱雅也很重视对所收购的品牌既有精髓和传统的保留与发扬。Kiehl's原先是纽约一个很小的化妆品牌。它通过身穿白大褂的研究助理人员亲自上门推销护肤产品,在当地树立起了独特的品牌知名度。此外,由创始人Morse家族留传下来的做法也给店铺带来了醒目的风格。在Kiehl's的零售店里,装饰有登山用品和老式飞机模型,在店内一角甚至停放着一辆摩托车。这些都与欧莱雅的风格大相径庭,而欧文中本人也曾对Kiehl's的一些做法不以为然,但他最终还是决定保留这些特色与传统,在开立新的零售店时严格遵守Kiehl's手册的规定。Kiehl's从不做广告,也不搞促销活动和试图改变其产品,然而Kiehl's的分号现在已经打入了旧金山、巴黎和伦敦。 国际化的欧莱雅 欧莱雅在1907年由欧仁·舒莱尔(Eugene Schueller)创立的。作为一位药剂师,他曾走街串巷推销他自己配置的染发剂。欧莱雅(L'Oreal)这个名字就源于他自创的第一个品牌——L'Aureole(意思是“哈罗”)。舒莱尔1957年去世,他的助手弗郎索瓦·达勒(Francois Dalle)接手担任了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1963年,欧莱雅上市后,由于当时法国左翼政客喜欢干涉甚至控制法国大型企业的管理,达勒开始考虑如何将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进行国际化改造。1973年,达勒说服了公司主要股东、舒莱尔的女儿及继承人利利雅娜·贝当古(Liliane Bettencourt),稀释了她的股权。通过一起相当复杂的交易,瑞士食品巨人雀巢公司在一个名叫Gesparal的控股公司中持有51%的股份,而贝当古持有其余49%的股份。通过Gesparal,雀巢公司反过来购买了欧莱雅公司50%以上股份,其余部分上市流通,这种股权结构保留至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欧莱雅管理层可以放手经营,保证了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持有欧莱雅27.3%股份的贝当古现在已经成为欧洲首富,她的大约200亿美元财富,几乎全都来自欧文中执掌欧莱雅公司后股票的升值。 欧文中出身于英国利物浦附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Wallasey。在牛津大学读书时,欧文中结识的一位法国同学(法国前总统的弟弟)推荐他去全球最优秀的Insead商学院继续深造。在这里,欧文中认识了一位法国女友,这是他决定留在巴黎的原因之一。同时,他加盟欧莱雅也是考虑今后可以与模特们“厮混在一起,为她们埋单”,这当然是戏言,但今年56岁的欧文中性格中天生就有爱玩、爱冒险的基因。他酷爱骑摩托,曾参加过法国莱曼斯摩托车大赛,平日常驾驶自己的直升飞机,夏季周末还会到圣特洛佩斯海滨开他的游艇。 欧文中从欧莱雅的基层做起。从最初在诺曼底美容店推销产品,到1978负责欧莱雅意大利的业务;1981年开始管理美国分公司。当时,巴黎的同事无不视美国为畏途。欧莱雅的兰蔻(Lancome)要想打入雅诗兰黛和露华浓(Revlon)掌控的美国高档化妆品市场,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但欧文中说服了当时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梅西百货(Macy's),在其主要化妆品柜台区,获得了与雅诗兰黛同样的销售面积。这一年,兰寇便获得了25%的销售额增幅。 1988年,欧文中接任欧莱雅的董事长,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相当冒险的举动。因为欧文中当时是(现在也依然是)法国大企业掌门人中唯一的外国人。他面临的强劲挑战是:如何在世界各大化妆品企业全球化拓展大潮中,让欧莱雅跳出法国的圈子。 十余年过去了,欧莱雅成功完成了脱胎换骨和企业再造。如今,欧莱雅销售额最大的产品——“欧莱雅·巴黎”,销往世界各地。当然,它地道的巴黎味依旧浓郁。十年前,欧莱雅55亿美元年销售额中75%是在欧洲实现的,其中大部又是在法国;去年,欧莱雅137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只有49%来自欧洲,另有32%来自北美市场,这一比例比1990年代初高出了一倍。 欧莱雅企业文化中洋溢着宽松和谐以及国际化的浓厚氛围,这你可以从其总部上班人流中,从员工衣着谈吐中体味出来。在一楼的咖啡厅里,你不仅可以听到法语、英语,甚至德语和亚洲国家的语言也不时飘进耳廓。据说,欧莱雅公司的员工来自45个民族,4.8万名员工中,3.6万在法国以外。 在400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40个西班牙人,70个意大利人,40个德国人和35个英国人。在欧莱雅8000名经理人中,有2000人享有股票期权。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欧莱雅的人员流动率相当低:员工平均服务时间为14年。 欧莱雅的工厂也十分人性化:在德国的一家欧莱雅工厂,顶棚和四周墙壁都是玻璃板,这样工人可以享受美好的阳光。这里没有忙碌不休的流水线,而是分隔开的一个个车间,这样,车间经理人可以与每一位员工亲切交流,他每天的第一件事是与员工握手。他说,当车间需要增添新设备时,一线工人们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环球企业家》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